第1271章 皇太极的猜测(1 / 2)

崛起美洲1620 虎躯巨震 1972 字 1个月前

锦城附近所发生的这场大战,最终以莽古尔泰的死亡和正蓝旗的覆灭而告终。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无论是赵宏宇或者是周杰伦都没有觉得意外。因为自从制定了这个战斗计划之后,他们就十分清楚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一方的了。

之所以拥有这样强大的自信,就是因为拥有犀利的武器。

当然了,宋帝国出现也不是一帆风顺,过程也有点血腥。也正是帝**不是小白,经历过不少的杀戮拥有了作战经验,所以才会拥有这样的自信。

尤其是赵宏宇本人,在九州以不到一万人的兵力,就战败了九州一十三家大明联合起来超过了十五万人的那场战斗。

这场战斗让赵宏宇,对帝国陆军的战斗力,已经是不会有什么担心的了。

这一次莽古尔泰率军来袭,其麾下兵马虽然都是精锐骑兵,但也不过才区区的三万多兵力而已。

这点兵马,根本就没有被赵宏宇放在眼里。

不只是赵宏宇这么看,周杰伦也是这么看的。

几个月之前在明朝京师之下的那场战斗,已经让周杰伦了解了后金八旗的战力,以及八旗的作战方式。

有了这样的一个了解,周杰伦怎么可能会害怕呢。

八旗依仗自身骑兵众多,经常和明军交战冲突获得胜利。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明军缺少战马,步兵肯定会有很大劣势的。

可宋帝国的陆军虽然也是步兵,但武器上却要领先于这个时代的诸国。

因此,即便是八旗骑兵众多,士兵勇悍又能怎么样呢。

在线形枪阵和五段射的战术之下,骑兵的优势是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来的。

你根本就无法冲杀到宋帝国陆军的阵前。就会被迎面如雨的铅弹覆盖,浑身上下被打成筛子。

更不要说帝国陆军中还配备有野战火炮这种大杀器,以及近战的时候使用的木柄手榴弹了。

就凭这些玩意,想要战胜莽古尔泰所率领的三万正蓝旗大军。压根就算不上什么有难度的事情。

最终。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三万大军基本上九成被消灭在了这片无名的平原上,仅剩不到一成的兵马慌不择路的逃窜回去。算是捡了一条命。

而莽古尔泰这个家伙,则更是干脆的在战败之后,被帝**的士兵围杀。

这个家伙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可见,当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骑兵。遇到了装备老式精良火枪的军队时,它们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了。

也正是从这场战斗开始,成建制的火枪部队开始出现在了东方大陆之上,让人们知道了火枪的威力。

当然了,赵宏宇一点都不担心后金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击败帝国陆军。

先不说后金有没有那么厉害的火枪制造工匠,单单火枪以及火药还有铅弹这些玩意儿,想要弄出来也足够让后金忙活的了。

这种玩意儿。没有个几年时间你压根就不可能整出来,即便是整出来了能不能用也是个问题的。

凭借自身所有的作弊器,赵宏宇可以自信能够拥有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武器,这也是他的底气和自信的来源。

莽古尔泰所率领进犯的军队被击败。可以说在短时间内锦城这里是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三万人马的损失,对于后金来说可是很重的。

后金八旗总共也才不到200万人口(不算汉人、高丽人和蒙古人,单指满人),京师一战损失了三四万,这里又交待了三万,加起来就超过了五万人几乎有六万人的数量了。

要知道,损失的这些兵马,那可都是八旗精壮啊。

尤其是莽古尔泰所率领的这支正蓝旗精锐。

整个后金国,精壮男子才有多少。

即便是不用详细统计,仅仅从其不到200万人口的数量就可以推算出来了。

这一战,别的不说,后金寡妇肯定会增加是一定的。同时正蓝旗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肯定也变成八旗最弱的一旗了。

相对于正蓝旗损失了三万精锐,莽古尔泰的死反而到不算什么了。

不过就是一个身份尊贵的贝勒也,努尔哈赤的儿子罢了。

可是后金的精壮,那才是其强大的根本啊。

这边不提周杰伦解决了莽古尔泰率军返回锦城,就说逃回去的那些正蓝旗兵马一路逃窜回到盛京,将这场大战传播了出去之后,顿时在盛京这里引起了一阵恐慌情绪。

“什么!莽古尔泰死了!正蓝旗三万精锐兵马,仅仅逃回二千余人!?“

皇太极最近正忙着整合国内的局势,并且和一些勋贵们争夺权力呢。

对于莽古尔泰的死,皇太极其实并不上心。

因为莽古尔泰对他并不服气,同时还掌握了正蓝旗的大权,可以说算的上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因此,莽古尔泰死了的这个消息,皇太极知道之后只会开心而不会这样的震惊,毕竟少了一个时常和自己不对付,还给自己添堵的人是一件好事不是吗。

而皇太极之所以会这样的震惊,是因为他听到了正蓝旗所遭受的损失。

整整三万正蓝旗精锐啊,居然有九成在锦城那边折损了。

要知道,那可都是精壮,可不是老弱。

再说了,整个正蓝旗的人口才二十多万人,刨除老弱病残孕这些人,正蓝旗也就是这三万精锐了。

现在倒好,莽古尔泰居然一场仗下来自己死了不说,反而将正蓝旗精锐全都交待了。

损失了这些兵马,未来后金要是再有大战的话,正蓝旗出兵出的可就都是老弱了。

跪在皇太极面前的满人将领,这个时候抬头偷偷的看了一下皇太极的反应,然后迅速的低下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