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辉煌(2 / 2)

逆流伐清 样样稀松 2988 字 27天前

昭武三十四年(1695年)春,昭武帝率集结完毕的大军六万,出喜峰口、古北口,召会降附的蒙古各部联军三万,先抵拜察河(高凉河)、吐力埂坷(四道河)、克什克腾旗一带,兵锋直指乌兰布通。

六月三日,明军与葛尔丹的数万人马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展开激战。双方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半日,终于还是明军的火力占据优势,直射炮、曲射炮铺天盖地,轰开了葛尔丹所布“驼城”。联军随后发起猛攻,战至黄昏,准格尔军溃败,葛尔丹率千骑北逃窜回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

六月十三日,昭武帝获悉葛尔丹仍野心不死,扬言在科布多过冬集兵,明年将借俄罗斯火枪兵六万,再次大举内犯后,再度调兵遣将,准备一劳永逸,灭此朝食。

黑龙江将军于七奉命统骑兵旅、混成旅万余人,并降附的科尔沁兵,出兴安岭沿克鲁伦河西进,堵住葛尔丹东进道路;西路则由晋王李定国分兵一部,由宁夏(今银川)北上,切断敌归路;昭武帝亲统大军向科布多推进,三路大军约期合击,准备一举歼灭葛尔丹,并击败可能前来增援的沙俄之兵。

八月十六,昭武帝率中路军、昌国公高文贵率西路军于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合兵进击葛尔丹。葛尔丹自恃有大漠这道天然屏障,明军对他也无可奈何,万没想到明军真的会长途跋涉越过大漠来攻,更没想到昭武帝会率军亲征,思想和物质上都没有做好准备,仓促迎战之下,大败而逃。数千明军精骑追杀不停,葛尔丹仅率数骑逃脱,其妻阿奴亦被俘虏。

而就在之前的七月十八,晋王李定国亲率主力由乌鲁木齐攻达坂城;高得捷、王辅臣分兵出哈密和巴里坤,会师盐池后协攻吐鲁番。经过连番激战,到八月初七,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皆被攻克。至此,明军打开了南疆门户,军事上已成破竹之势。

科布多大胜后,昭武帝在科布多居中调度,其余各军则在皇子朱崇烨和昌国公统率下继续北进,过乌兰巴托,于色楞格斯克(现俄罗斯乌兰乌德地区)与沙俄侵略扩张的马前卒哥萨克顿河军展开连番激战。

有奶便是娘的哥萨克人没有国家,没有政治信仰,甚至算不上一个**的民族。他们既是骁勇的战士,也是冷血的屠夫。但在这场大战中,以火力著称的明军同样有骁勇的骑兵,蒙古诸部与哥萨克人更是死敌。联军奋勇厮杀。依仗着火力和人数的优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终于将这支沙俄利用来侵略并防卫边界的顿河哥萨克军打得几乎全军尽没。

随后便是蒙古诸部对哥萨克平民的血腥屠杀,明军既不阻止,也不参与,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用铁与火证明自身的武勇和战力。蒙古诸部想要继续抵挡沙俄及其帮凶的侵略,就只能依靠明军,依附明廷。得势不饶人的蒙古诸部联军追杀不断,直入俄境内。

八月,晋王李定国在南疆继续挥军前进,连克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喀什噶尔守将反正,十月底,南疆各城全部收复。明军开始部署进军伊犁。在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准格尔部发生分裂,葛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率部众五千余人逃往冬营地博尔塔拉,并向明军请和罢兵。

昭莫多战后,噶尔丹的处境十分困难,即所谓“困穷已极”,“糗粮庐帐皆无,四向已无去路。狼狈不堪,目下掘草根为食”。但其倔强。不肯屈服,最后仰药自尽。最后一代草原狼王,终是不敌千古一帝朱永兴。

昭武三十五年(1696年),沙俄遣使至科布多,抗议明军侵略其境,要求明军撤回。昭武帝当面历数沙俄屡番侵略之实。以及支持怂勇准格尔部叛乱的实迹,严厉谴责其使,并叫嚣要以战争彻底打垮沙俄,哪怕这场战争要持续一百年,也绝不放弃。

同年。黑龙江将军于七率汉蒙联军与另一支哥萨克军在阿里布里亚特再次进行激战。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令人心惊。但他们纪律性差,不愿下马作战,更要面对热火器凶猛,且已经颇具有近代化特征的强军。失败在所难免,此战过后,沙俄中路侵略的脚步便戛然而止。

昭武三十五年(1696年)秋,昭武帝班师回朝,在蒙古大草原留下的是分散驻扎的两万大军,以及与蒙古诸部达成的筑路、设驿站、建商城等援助协议。同年,晋王李定国率大军收复伊犁,完成了统一西北的壮举。而策妄阿拉布坦则成为了准格尔部的新主人,迫于明军的强大,他改弦更张,积蓄力量,准备向西向北发展,对哈萨克下手。

同年,昭武帝以第巴?桑结嘉对五世**圆寂秘不发丧,以及其和葛尔丹勾结等情况,兴师问罪,调滇、川、楚、浙明军两万,由打箭炉(今康定)进兵拉萨,并派礼部侍郎陈忠入藏协助**汗处理政务。同时,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历代班禅均受中央政府册封也成为一项制度。

昭武三十九年(1700年),各省议会相继成立,再度竞选出国会议员,组建国会,并于当年秋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国会议事。

昭武四十年,大明帝国联合英法两国,出兵攻击荷兰在亚洲的占领地,首要目标便是马六甲。

前后达二十多年的英荷海上争霸战争,尽管荷兰在军事上没有完全输给英国,但从整体上说,荷兰海上实力大为削弱了。荷兰在经济、贸易、海运方面的实力大为下降,黄金时代的高峰期至1672灾难年就戛然而止。

从1687年法国又重新挑起的一系列斗争(包括陆上威胁、关税战与海上掠夺),把荷兰人的爱国心消磨殆尽。以致于荷兰被迫放弃自己的仅存的海上军事地位,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而英国则开始成为海上霸主(部分史家把1688年的光荣革命,视为荷兰霸权移交给英国的转折点)。

但在亚洲,大明帝国则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不仅陆军可称无敌,连海军亦开始以千吨级战舰作为主力舰。在亚洲,英、法两国也要以低姿态来迎合,以便在亚洲有一立足之地。更重要的是明帝国的主场之利,也就是人口优势,能够占领也能够稳固地据有。

面对气势汹汹三国联军,荷兰人稍作抵抗,便让出了马六甲,中英法三国从而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并签署协定,组建联合舰队打击海盗,维护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当然,三国在通行费上也平分秋色,各得利益。

昭武四十一年(1702年),第三次国民大议会在北京召开,在昭武帝的推动下,大议会通过了昭武帝自拟的《大明帝国新宪法》。根据宪法规定,皇帝仍然是大明帝国的国家元首,但拥有的权力已极为有限。而且,大议会在四分之三多数的支持下就可以弹劾皇帝。

经过四十年的灌输引导,大量外国科技、文化、历史书籍的翻译发行,新式学校有针对的教育,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更新,对于虚君的意义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即便如此,中国的大多数民众却表示更愿意在皇帝,也就是昭武帝的统治下生活。

“改革一个政治制度的最佳时机是在国家政治稳定之际。为什么要等到革命到来才想起改革呢?”对此,昭武帝朱永兴在报纸上发布了深情的讲话,“命运把朕推向这个位置。朕一直努力,象你们的父亲一样保护你们,象你们的兄长那样关心你们,象你们的儿子那样为你们服务,这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帝王应该做的事情。到现在看,朕做得还算差强人意。但以后呢,是人就可能犯错误,与其相信朕不会变成老糊涂,倒不如相信朕所建立起来的这个政治制度。民主,是朕留给你们最后也是最好的礼物,希望你们永远维护它,使它成长、完善,并带给你们持之久远的幸福……”

昭武四十四年(1705年),昭武帝宣布退位,经内阁和大议会表决,遵照《皇位继承法》,排在顺位继承人第一位的皇子朱崇烨登上皇位,年号永进。

时年,昭武大帝七十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