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节(1 / 2)

书生撩人 青雨梧桐 1945 字 25天前

沈蓁蓁见状,主动和杨大婶拉起家常来。

“大婶子,您家几个儿女啊?”

杨大婶给沈蓁蓁端了一碗粗茶水过来,道:“四个,两儿两女,女儿都出嫁了,两个儿子也成了家。”

杨大婶家也有个孙儿,两岁多了,也是眉清目秀的模样,沈蓁蓁便让两个孩子一道玩。

沈蓁蓁教和畅叫人。

“叫哥哥。”

“哥...哥。”和畅乖乖地叫了,口齿还不清楚。

杨大婶本来听沈蓁蓁这么教儿子叫他孙儿哥哥,还暗暗吓了一跳。后来聊久了,见县令夫人果然毫无架子,十分亲和,也逐渐轻松下来。

杨大婶一定要留沈蓁蓁他们吃饭,沈蓁蓁谢绝几次,见杨大婶真挚热情,也就随她做饭去了。

快两个时辰,梁珩他们才回来,和畅已经玩累了,在沈蓁蓁怀里睡着了。

杨大婶早已做好了饭,梁珩本来回来就想接着妻儿走,杨大婶和杨里正连忙留饭,梁县令几次来水田镇,没有一次在哪家用过饭。

梁珩见杨里正夫妻盛情挽留,想着沈蓁蓁肯定也饿了,只好谢过里正夫妇。

杨里正没想过梁珩真的留下来用饭了,喜得连忙叫他儿子去打好酒回来,被梁珩拦下了。

夫妻两在杨里正家用了饭,梁珩陪着杨里正喝了一杯酒就不再喝。倒是杨里正十分高兴,自己喝了小半斤。

农家菜十分可口,沈蓁蓁连吃了两碗饭,直夸杨大婶做菜好吃。

自己做的粗茶淡饭,竟能得到县令夫人的夸奖,杨大婶高兴极了。

梁珩夫妻用过了饭,告辞了杨里正一家,往城里赶去了。

梁珩在江宁任官的三年里,就这一回在百姓家里吃了饭。后来梁珩被调走,杨里正还时常与村民谈起梁县令曾在他家吃的这顿饭。

时间如流水,转眼地里的天黍叶就枯黄了。

百姓们收获天黍时,比收获稻谷更高兴,一个一个的天黍棒子,颗粒饱满,一亩地就能收获千斤,比稻谷多出三倍有余。就算不幸遇到荒年,这天黍够一家人吃好几年。

沈宴早就准备好,准备等江宁的百姓交了天黍税,就将百姓手里多余的天黍都收上来。没想到这时候朝廷下来了旨意,今年百姓不交天黍税,百姓自留种子,其余的都要卖给官府。

这旨意来得突然,却又并不让人意外。现在不过江宁和京城周边一些地方种了天黍,天黍想要在全国上下普及,官府定然要将天黍收上去,再分发各地,作为粮种。

沈宴有些失望,但这是天家的旨意,谁都不能违抗。

梁珩早就听了沈宴的计划,这会儿收到皇上的旨意,也只能安慰大舅子了。

朝廷给的价格是一斤三文,很多百姓家都是种的四五亩,卖下来也能有十余两的收入了。

江宁就在淮河边上,从江宁运粮进京,自有河运和漕运,十分方便。

朝廷派了十余艘大船来,将全县百姓卖来的天黍装了船,运进京去了。

......

年复一年,和畅满两岁的时候,梁珩接到了擢升文书。

擢升进京,等新县令到任,接交了工作,梁珩就要启程进京述职了。

县令三年一换,就是梁珩没有说自己要走了,百姓们也明白,这个年轻的青天大老爷要走了。

梁珩再次下乡时,便有乡亲小心翼翼地问他什么时候走。

梁珩在江宁三年,这三年并不是他给江宁百姓创造了安乐,百姓本就该是安乐的,他做的,只不过是不去打扰百姓的安乐。

那乡亲话一出,梁珩周围的乡亲们都沉默了下来,气氛变得凝重。

梁珩勉强笑了笑,道:“可能在五六月份了,等下一任县令到任,我就要去京里述职了。”

百姓皆沉默不言,他们知道,像梁珩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官,他们应该不会再有这个好运,碰到第二个了。

几个中年汉子,忍不住红了眼眶,几个妇人,更是抹起了眼泪。

梁珩很难受,却又不知如何安慰百姓们,他这一走,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下一任县令是好是坏,梁珩现在官微言轻,却是管不了的。

梁珩回家时,沈蓁蓁正在厨房帮着赵氏做饭。

和畅见爹回来,十分兴奋,大步朝爹走过来,梁珩看着儿子的笑脸,心里的阴霾散去些,蹲下身,将扑过来的儿子搂进怀里。

“爹,娘买糖葫芦。”

沈蓁蓁今天带着和畅上街去买了些东西,和畅见到卖糖葫芦的,就走不动路,沈蓁蓁就给他买了一串。

“好不好吃?”

和畅点点头,拉着梁珩走。

梁珩不明白儿子想做什么,跟着他往房外走。

和畅拉着梁珩到了厨房,见沈蓁蓁正在切菜,他娘在炒菜。

“夫君回来了。”沈蓁蓁早就听见儿子大呼他爹的声音。

梁珩来不及回答,和畅就想拉着他继续走,梁珩应了一声,又跟着儿子走。

到了桌前,和畅停下来了。只见桌上有半串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