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不愿看到撕破脸的后果【三章,】(2 / 2)

乞活大帝 蛤蟆吞地 1751 字 1个月前

九娘起身坐在他身边,听着很是认真,沉默许久,说道:“大郎是因不愿群雄乱战,这才不愿与邺城撕破脸皮,是如此吧?”

“嗯。”

“可是,今日石虎如若当年曹魏,建康似当年东吴,不仅有如蜀汉的李氏占据益州,又多了西凉张氏,多了个北燕慕容氏,岂不是更甚于当年的三国群雄争霸之时,越是长久,岂不是越让我汉家之民死伤惨重?”

陈启国抓起略微粗糙的柔夷,手指无意识轻轻揉捏,叹气道:“此等局面已经自几十年前八王之乱后形成,期间死伤了多少汉民?俺也不知,但俺知道,至少要超过数百万。”

“江南,淮水以南,除却荆襄之南夷,基本上都是我汉家之儿女,因河水之阻,因胡人不善水,不喜江南之湿热,江南汉民因而可偏安于南。”

“王马共天下,说的是很好听,是君臣坐而论道,实则司马家并非真的愿意如此,建康因山岭之故……”

陈启国挠了挠头,在自己肚皮上比划着,在南北各划出一条横线。

“荆襄与凤阳之间有道近千里山岭,汉之史家绝唱司马中书令曾说‘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故而此山岭叫做大别山,有别于他山之故。”

“山之北水入淮水,南水入长江,因山岭险阻,此山岭两端就成了三国魏、蜀、吴,及当今大赵与南朝建康两者相争的最为重要之处。”

陈启国在肚皮上比划着建康、襄阳与大赵国邺城之间的距离。

“建康距离临淮之北赵军太近了,若将重心设在此处,必引起大赵国相应的重视,一旦由此处过了淮河,过了长江,旬日间可兵临建康城之下,这是极为凶险的事情,故而建康将主战场设立在襄阳,襄阳之地,北上汉水可入川蜀,北上丹水可入上洛郡、关中之地,自东北北上可直入洛阳,乃江南北上至关重要军事重镇。”

“北上关中,北上洛阳,皆是大赵国尤为紧张之地,也由不得不得不加以重视,可建康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难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陈启国手指戳着肚皮,代表临淮、襄阳的地方,说道:“若建康的重心在临淮,因临淮距离建康较近,建康朝廷是比较容易制约此处军卒的,哪怕如今建康朝廷连近侧,囤聚在北口的北府军都未解决,但若真的将重心放在建康周近的临淮,建康是有能力完全控制住北口的北府军和临淮军的,可若将重心放在襄阳,放在襄阳之后的武昌,因鞭长莫及,朝廷事实上是没有法子真正节制了此处军卒。”

陈启国看着小脸郑重的九娘,苦笑道:“朝廷政治上已经是‘王马共天下’,已经是‘君臣坐而论道’,司马氏丢了本属于皇权的权柄,心下本就不爽,又怎会再多了另外一个‘王家’共天下?与司马家一样权势了的王家,同样也不愿其他家族威胁了自身权势,虽现实可能逼迫着司马家、王家不得不承认掌握着北府军的郗家、临淮军的桓家,不得不认可掌控着武昌、襄阳的庾家权势,可这不代表身居建康朝廷中的司马家、王家就愿意庾、郗、桓三家权柄太强,强过了他们。”

陈启国将话题转入“诸侯争霸”之事来,叹气说道:“正因如此缘故,建康至始至终都不愿意北征诸胡,祖逖大将军之时便是如此,之后二十年未见建康北征之事,一直到了近几年,南方才有了北征争论,争论,有了争论就有诸多大臣是不愿意北征的,而不愿意北征,也一定是长久厮混在建康朝堂上的司马家、王家、谢家、郗……”

“不愿北伐,石虎过不了河,江南汉民死伤也是有限。”

“几十年胡人乱中原,北地汉民该死的也都死了差不多,此时的北地已经是胡、汉两族各半之势,汉民死伤,胡民同样死伤,虽与三国之时诸侯争霸一般,所伤之民却已大大不同,三国之时,死伤者皆为我汉家儿郎之血,此时再战,死伤者……胡汉之民各半。”

陈启国皱眉说道:“石赵残暴嗜杀、贪婪虐民,但他却是一强压诸弱,天下大抵上还算平静些,并未真正大乱,真正大乱后才是真的尸骨遍地,以人血肉为食惨境。”

“石虎估摸着还能活上几年,咱们连连并入胡民,虽以军法严厉,强行将之打乱重组,看似一体,实则尤为凶险,很难经得起一场战败恶果,小心发展,等到石虎死了,咱们才有机会趁乱重创百万胡民,只有自身真的强大了,有了实力一强压诸弱时,才能尽可能避免战乱发生,才能尽可能保住百姓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