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1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570 字 20天前

曹操感觉到了文聘的那丝冷漠,暗自叹息,顺手拍拍文聘的手臂。“若早知仲业无事,我也不用这么担心了。这里就交给仲业?”

文聘很意外。曹操哈哈大笑,取过娄圭手中的令旗,塞到文聘手中,拉着娄圭向一旁走去。娄圭心中不快,却不敢发作,只得跟着曹操下了城墙,来到内城门外。此时,被第一块巨石冲撞起的尘埃已经渐渐落定,露出残破的院墙和倒塌的屋舍。娄圭看得心中一紧,头皮麻酥酥的。

“子伯,这就是城外刚刚射进来的两枚石弹之一。你在西门应该听到声音了吧?”

娄圭噤若寒蝉,连连点头,却说不出话来。

曹操苦笑道:“子伯,宛城怕是守不住了,我想尽快突围。你是跟我走,还是留下?如果跟我走,就抓紧时间回去和家人道别。如果想留下,我就将内城交给你,保护人质有功,袁公路应该不会为难你。”

娄圭惊骇莫名,瞪着曹操半晌没说出话来。昨天说得好好的要坚守待援,怎么一天刚过,曹操就想弃城而走了?他忽然明白了曹操带他来看那枚石弹的用意,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且不说曹操突围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他也无法向袁绍交差,与其跟着他冒险,不如留在宛城。献城有功,再加上那些人质,袁术应该不会为难他,说不定还会重赏他。

“我的家人全在这里,我不能留下他们。”

曹操叹了一口气,不舍地拉着娄圭的手。“本想与子伯一起纵横天下,天意弄人,孙策凶猛,宛城得而复失。子伯,人各有志,我就不勉强了。你放心,盟主面前,我会一力承担,绝不连累子伯及宛城诸贤。”

娄圭很惭愧,几次想改变主意,跟着曹操一起走,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曹操是一个可以相交的朋友,但他的实力太弱了,无法实现他的愿望。

曹操将内城交给了娄圭,悄悄调整城防,大军人人带十天干粮,在北门集结,做好了突围的准备。

北门的战斗突然胶着起来,陈瑀苦战一日,虽然击破了城门,却未能攻入城内。

……

夜色降临,孙策和周瑜换防,回到大营休息。

庞统已经安排好了晚餐,孙策却没有立刻吃,他要等黄承彦父女一起用餐。将台虽然比宛城的城墙高,但离得太远,他看不到城里的情况,不清楚巨型抛石机的攻击效果,要等黄承彦来确认一下。

正在等待的时候,蔡邕来了。孙策很意外,却还是起身迎接。蔡邕迈着方寸进了大帐,闻着饭香,吸了吸鼻子。“打扰将军了。”

孙策哈哈一笑。“先生,你不就是踩着点进来的吗?别客气了,坐吧,待会儿一起吃点。”他一边说着,一边将蔡邕让到左手边的尊席。蔡邕很满意,谦虚了两句便入了座,抚着胡须,很严肃地说道:“我听周公瑾说,你曾和陆季宁讨论过天道?”

孙策眉头微挑。“你刚才在公瑾营里?”

蔡邕点点头。“闲来无事,听说周公瑾颇通音律,便与他抚琴论乐,调整了一个《兴亡百姓苦》的曲调。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造诣,实在可人。”

孙策知道周瑜的音乐造诣高,甩他八条街不成问题。当初听到《山坡羊·潼关怀古》,周瑜只是几句话的功夫就谱好了曲。以他的能力,和蔡邕讨论音乐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是大战在即,周瑜居然还有这等闲情雅致,实在大出他的意料。

“那先生有何指教?”

“你对张平子很是推崇,想必说的是浑天说吧?”

孙策皱了皱眉。说实话,他现在对讨论这个问题没什么兴趣,一是打嘴炮没劲,引经据典他也不是蔡邕的对手——连庞山民都被蔡邕虐了,他更不行。二是真没时间,现在正攻城呢,随时可能出现意外,两天一夜没睡觉,他都不敢休息,哪有兴趣坐而论道,说些不着边际的事。

“勉强算是吧。”

“那你知道浑天说之外,还有两家学说是什么吗?”

孙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宇宙模型除了浑天说,还有宣夜说和盖天说,盖天说出自《周髀算经》,宣夜说就出自蔡邕本人。与浑天说、盖天说相比,宣夜说最大的特点是认为日月星辰不是在同一个天球面上,而是悬浮在气中,也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天球,而是无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是三种学说中最道家的,也最接近后世科学的。

但是,宣夜说的来历一直不清楚,就连蔡邕本人也不甚了了,内容更是简略,无法计算,根本无法和其他两种学说相提并论。

孙策歪着脑袋瞅了蔡邕半晌。“先生既然说到天道,我想先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蔡邕胸有成竹地点点头。

孙策的嘴角挑起一抹坏笑。“先生觉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可以计算吗?”

蔡邕不假思索。“当然可以,要不然要历法何用?”

孙策斜睨着蔡邕,笑而不语。蔡邕愣了片刻,突然明白了孙策的意思,立刻又说道:“天人合一,政令乖张,则上天示警,这些当然是不可计算的。”

第168章 天道、人道与胡说八道

“那到底哪些可计算,哪些不可计算?哪些是与人无关的,哪些又是与人有关的?先生你有志著史,对天文方面的记载应该了然于心,你能不能告诉我,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天象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编的?你要讨论天道,是不是应该先把这些分清楚?”

蔡邕哑口无言,张了几次口,却一句话也没说。他站起身,拂袖而去。

庞山民惊愕不已。“编……编的?”

孙策瞅瞅庞山民,充满了鄙视。“你不知道?”

庞山民摇摇头。“既然是史书,当……当然应该是实录,怎么会有编的?”

孙策懒得跟他计划。不用他说,蔡邕的表现已经说明了问题。要说这水平就是不一样,难怪蔡邕虐庞山民跟玩儿似的,这么大人了,读书也算是读了十几年,连这一点都没看破,真不知道是庞德公藏私还是他太笨。尽信书不如无书啊,这个常识都不懂?

中国古代的天文记录素有丰富著称,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里面的天文记录并不全是真的,有不少是史官编出来的。为什么要编,当然是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如果皇帝失德——或者臣子认为皇帝失德——却没有日食出现,岂不是说明天人不相干?怎么办,编一个。反正历史都是后人整理的,想加一条加一条,也没人能回到过去验证。

汉人连古籍都可以随便篡改,甚至编造出大量的图谶,更别说添几条天文记录了。

庞山民层次太低,读书却不著书,接触不到那些内幕,蔡邕却深谙其理,被孙策一下子点破,老脸挂不住,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天文究竟可不可以计算这个问题,只好拂袖而去了。

气走了蔡邕,孙策一边等黄氏父女,一边对着地图琢磨战事。如果巨型抛石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最多后天,内城的东门就能攻破,接下来就是短兵相接了。曹操这时候会是什么反应,会有什么反制措施,他必须事先做好准备。

跟着老爹学了几个月,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战事,孙策对军事指挥已经没有了神秘感。他既不相信掐指一算,计上心来,也不相信什么锦囊妙计,那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双方水平差距悬殊的时候的确有可能算中对手的可能反应,但他现在的对手是曹操,不被曹操算死就不错了,算死曹操?想都不敢想。

所以他只能尽可能的考虑周详,预估到更多的变化,做好相应的准备。

颍川已经被孙坚占据,许攸被赶走了,颍川豪强有的与孙坚合作,更多的坐守坞堡观望,曹操是指望不上援兵了,就算想离开南阳也不容易。叶县和鲁阳都安排了伏兵,只等曹操经过。按常理说,曹操这次是很难活着离开南阳。

但麻烦也不是没有。孙策主要的担心有两个:一是困兽犹斗,如果曹操要死磕,那伤亡会很大,接下来还能不能及时增援武关就是个大问题;二是曹操如果突围,要不要追,能不能追得上也是说不准的事。曹操有骑兵,绝不是步卒能追得上的。勉强去追,弄不好还会被他以逸待劳,反咬一口。

说白了还是兵力有限。就像袁术说的,如果有十万兵,将宛城围上三重,曹操想突围也没门,要么战死,要么投降。现在不仅兵力不足,还有徐荣、牛辅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疲于应付,实在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