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1 / 2)

清穿之计划书 艾也 3286 字 25天前

胤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个,现在朝政复杂——”

“哼,你就找借口吧,为了这个饥荒,二船队都投进去五十万两了,那可是我本来修路的银子。”苏莹往前走了两步,又回来,“福建的事,再不管的话会出事的,前两年山西陕西的饥荒,你就说太子刚被废,皇上心情不好,听之任之底下官员的隐瞒,那次,饿死了多少人?多了多少流民?四阿哥,你争这个皇位就是想要看到这样的天下的吗?”

苏莹总算是借着这个机会一吐为快,心里爽多了,看了眼不知道在想什么的胤禛,一把抢过他手中的书,哼了一声转身离开。

胤禛看着苏莹的背影好一会儿,才一步一步回了书房。

坐在书桌前良久,胤禛看向李卫,“李卫,你说对皇上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卫有点懵,但是答案还是脱口而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哦,为何?”

对着雍亲王灼灼的目光,李卫紧张的回答,“这不是历代帝王的最大心愿吗?皇上应该也是这样——吧!?”

胤禛点点头,轻声喃喃道,“是啊,皇阿玛应该也是这样的。”

拿起笔,沉吟良久,胤禛一挥而就,苏培盛上前手脚利索的把折子封好。

“爷,这折子?”

胤禛食指敲了敲桌子,“准备一下,我这就进宫见皇上。”

舍弃轿子,胤禛骑马去了皇宫,在宫门口下了马,步行从宫门一路走到了乾清宫。

在梁九功通传他进去的时候,胤禛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他自开始接触朝政之后的第一次——不是听皇上的令而行事。

康熙皇帝听梁九功禀报四儿子一串不对劲的行为的时候,就深觉奇怪,现在见了四儿子,看着他那严肃的好像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情的脸,正准备询问,这孩子‘啪——’的一声就跪在了那里,双手举起递上一个折子。

康熙皇帝心中惊了一惊,赶紧让梁九功把折子递上来,亲自翻开看去。

胤禛看折子递了上去,开口道,“皇阿玛,这事,福建的官员并没有禀报,儿臣——”

康熙皇帝不动声色的把折子放下,“福建的官员并没有上报,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禀皇阿玛,福晋有船队在福建,这消息我已经接到半个月了。”胤禛低下头对着康熙皇帝叩首,“请皇阿玛责罚!”

康熙皇帝一挥手,梁九功赶紧来扶胤禛,还找了个凳子让他坐下。

“这有什么可责罚的?该责罚的是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康熙皇帝和颜悦色的看着四儿子,“老四,下一次这种事不用拖延,官员办事不利,还意图隐瞒,罪大恶极,你不报给阿玛不就是帮着他们隐瞒朕吗?”

胤禛镇定的回到,“皇阿玛,这海边的事,福晋的船队在那里,我才会提前收到消息,其他地方的事您可别问我,您问我还不如问老十,他现在可是带着弟妹在外面逍遥自在,知道的不比儿子知道的多?”

康熙皇帝摇头,一脸愠怒,“别提老十那小子,让他回来,就说什么京城是个笼子,他过得不舒坦,还说给朕送特产,哼——,到现在就送回来个火腿,朕缺他那一个火腿吗?”

胤禛点头附和,“儿子也不缺啊,想当初我可是给了老十几大箱子的海产和水果。”

提起这个,康熙皇帝更怒了,“你就更不像话了,堂堂亲王,就给你阿玛几颗珊瑚树,连条鱼都没见着,水果你额娘那里成堆,你怎么没给朕这里送点过来?”

“您去额娘那里不就可以了?”胤禛在这一点上还是很理直气壮地,“再说了,那也不是我送的啊,是您儿媳孝敬额娘的,我可管不了额娘给谁,不给谁!”

康熙皇帝老脸一红,对着胤禛挥手,“滚滚滚,还你福晋送的,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福晋就喜欢给你额娘送珍珠粉啊!”

胤禛站起来对着康熙皇帝老老实实行了一礼,“那儿子退下了。”

“滚吧滚吧!”

胤禛走出乾清宫还感觉后背有点潮湿,暗暗叹息为人儿子不容易,转道去了承乾宫,在那里用了午饭,陪着皇后娘娘说了好一会儿话,直到后宫的娘娘们来一起打马吊才告退出来。

回了府,胤禛衣服也没换,走到福晋面前。

苏莹本没打算管他,不过一看他穿着一身亲王服,立马就知道他进宫去了,把手中的书本随手一丢,殷勤的上前给脱衣服换衣服,“怎么样怎么样?报上去了吗?”

胤禛扬着下巴让福晋给系扣子,“爷出马,有什么事办不成的?不过,先说好,下次再有这种事我可不能亲自出面了,咱们家老爷子真是龙威难测!我在乾清宫可是出了一背的冷汗,就是被老爷子吓的!”

本来就有点觉得自己欠考虑的苏莹麻利点头,“嗯,要是再有这种事,咱们就丢到御史台那里去,那群御史正事不干,整天盯着一堆莫名奇妙的事弹劾来弹劾去的,就该给他们找点事干!”

胤禛拉了拉经福晋的手变的乱糟糟衣服,“怎么了?御史台的御史惹你了?”

苏莹盘坐在窗边,继续翻书,“也没什么,就是这两天我来了兴趣把御史台弹劾的人给列了一下,真是不列不知道一列吓一跳,御史台可是目标明确的只弹劾汉人,暂且不说他们弹劾的人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说那些连我都知道的贪官,他们可是连吭都不吭一声。”

胤禛对这个话题保持沉默,毕竟他们家老爷子可是护短的很,他家福晋又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保持沉默最好。

苏莹也没想让他真的答什么话,直接把手中的书递到胤禛面前,“四阿哥,你看看这本戴先生的《南山集》,我才知道南明到了南方还分成了三部分,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戴先生这本书可以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南明为什么那么快就没有了。”

胤禛接过书,细细翻看几页,发现确实记载的很清楚,再往后翻了几页,就看到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的故事以及清兵在扬州城破后屠城十日的记载,微微皱了皱眉,“福晋,这本书有些不妥。”

“哪里不妥?”苏莹把书拿了回来,看胤禛说不妥的那一页,“史可法和扬州十日?这不是事实吗?哪里不妥了?”

胤禛摇摇头,“正是因为他写的是事实,才不妥!”

苏莹拉住胤禛,“你研究了那么久史记,汉武帝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记得,怎么了?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吗?”

苏莹把《南山集》放到案上,“其实我挺佩服司马迁的,他敢于直接指出汉武帝的不对之处,正是因为他的记录,我们这些后人才知道了那么多真实的事件,所以后世的史学家都以司马迁为榜样,你不觉得戴先生也是如此吗?”

胤禛按了按脑袋,“可是皇阿玛可不会如此想!”

苏莹伸手翻了翻书,“这戴先生也是,写了这么一本书,还跑来考科举——咦,他都跑来考科举了!”

“考科举怎么了?每次春闱秋闱都有很多人来考。”

苏莹鄙视的看了胤禛一眼,“你这就不懂文人那九曲十八弯的心思了,像戴先生这样的品性高傲不羁的人,他要是不想给一个君王效力,他就是老死山间,都不会出山,我记得你说过他是五十多岁才跑出来考科举,是吧?”

“啊——都老了!”戴名世考科举那一年还真的是挺轰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