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阴谋进行时(三)(2 / 2)

可是正因为这样,也使他有了一些操作的余地。

空无一人的大帐中,李元昌阴沉着脸,做着自己的打算。

他在算计如果他把这件事给抗了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凭空消失四万人的粮草,大唐的军队还能不能在西域待下去,如果待不下去是否会撤回大唐?

如果因为大唐将军的肆意胡为将西域逼的彻底反叛,不知道会不会对李承乾的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呢?

自从接入西域开始,李元昌遇到的所有人,身上基本都打着太子派的标签,如果现在他还反应不过来李承乾打算图谋西域的话,那这么多年的皇子生活可真就白混了。

基于这个推断,西域如果叛乱的话,李承乾势必会因此而受到牵连,甚至就此失势也未可知。当然,李元昌或许也会受到牵连,但是如果能拉李承乾下水,他认为完全值得。

仇恨在很多时候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让人不知不觉中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李元昌自以为是的认为他的能力可以在西域搞风搞雨,搅动风云,却不知道已经落入别人设计的圈套,正慢慢滑向无底深渊。

一个皇宫之中勾心斗角培养出来的皇子,没有经过朝堂,一下子就扎进国与国的纠缠,除了撞的头破血流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

这是李承乾对李元昌西域之行做出的判断,就算是李元昌想要就此消声觅迹,退隐江湖,李承乾也会想办法把他逼出来,让他走上造反这条路。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绝了这个后患,又不背上‘犯上’这个污点。

一夜的时间在李元昌的沉思中缓缓度过,当天色渐亮的时候,他终于下定的决心,招来了门外的护卫,将昨天晚上写好的一封奏书交给护卫,让他快马送回长安。

奏书中,李元昌言词恳切的阐述了大唐军队在西域种种行为的不当之处,同时把自己对‘维和’的理解写了进去。

在李元昌看来,‘维和’就是要保证西域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大唐军队在这里强迫西域各国供应粮食就是持强凌弱,失了大国风范,有内圣外王之嫌疑。

一封奏书,内容写的言之有物,而且文采斐然,李元昌还用了半个晚上的时间来润色加工,可以说这是他从小到大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只是缺少经验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果各国不供应粮食给大唐军队,那么大唐就只能从西域撤兵,必竟大唐没有能力从国内运输数万人的粮食进入西域。

而如果大唐撤兵,那么他这个空筒子王爷是否还会有现在的地位?这是颇为值得深究的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