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1 / 2)

明末混球 流光飞舞 2129 字 18天前

这一天对于清军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他们不光丢掉了大沽口和唐山,丢掉了宛平,就连济南也保不住了。

是的,济南这座阻挡了登莱新军半个月之久的坚城终于守不住了。吴胜将那六门舰炮分为三队,同时从东门、南门、西门朝着城墙比较薄弱的位置猛轰,每一门炮都发射了近百发炮弹,打得炮管都发红了,终于成功的在炸膛之前将城墙轰塌,硬生生炸出了三个宽十几米的大缺口,登莱新军咆哮着从这些缺口蜂拥而入。佟可望指挥清军殊死抵抗,几度将登莱新军打了出去,但是不等他们修补一下城墙,登莱新军又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以这些缺口为中心,那一段段城墙就像一盘盘隆隆转动的肉磨子,千军万马在上面辗转而过,留下一堆堆狼籍的血肉。血战一日,清军终于撑不住了,连带的,济南官吏和缙绅组织的叛军也彻底崩溃,在登莱新军阵阵狂热的欢呼声中,几座城门一一洞开,踏着月光,登莱新军骑兵呼啸入城,马刀挥舞间头颅乱抛,血沫溅射,清军兵败如山倒。佟可望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率领仅剩的四百余名清军从登莱新军让开的北门突围而出。

北门没有登莱新军把守,突围很顺利。但是当他们跑出几里地远之后,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道连绵起伏的铁丝网,地雷就在他们脚下炸开。佟可望大惊,叫:“中计了,撤!快撤!”话音未落,四野杀声一片,两千登莱新军人手一具破阵弩逼了上来,乱箭齐发,箭镞撕裂血肉的闷响和垂死的惨叫声此起彼伏,让人毛骨耸然,等到这两千弩兵射光了一个箭匣之后,那四百清军已经没有一个能站着的了,只剩下一地的刺猬。

济南官吏和缙绅带领一众家丁和重金收买的江洋大盗跟登莱新军展开巷战,顽抗到底。登莱新军懒得跟他们纠缠,直接调来了一千重装步兵。这一千重装步兵从头到脚都覆盖着厚厚的钢制铠甲,分成两队轮流攻击,抡着大斧猛砍猛杀,管你是绿林豪杰还是江洋大盗,撞上他们都只有被生生斩成碎块的份!那血腥的场面很快就彻底粉碎了叛军最后一丝勇气,他们大批大批的缴械投降,虽说投降之后也不见得能保住性命,但总比被这些两腿机甲怪兽生生斩成碎块强!

现在,济南官吏和缙绅的末日到了。吴胜兑现了他在破城前的誓言,屠尽济南缙绅官吏!那些助纣为虐的缙绅官吏被登莱新军一一揪出来,审都懒得审了,直接挂到了城墙上,一时间济南城墙人满为患,颇为壮观。他们攒下来的不义之财也被登莱新军尽数抄没,济南城中嚎哭之声震天动地。这其中肯定有罪不至死的,但是吴胜不在乎,破城之日,屠尽济南官吏缙绅,他说到做到!

跟济南官吏缙绅一起倒血霉的,还有曲阜孔家。作为孔子后裔,孔家在中国朝代的更迭中一直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新朝立鼎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孔庙,拉拢衍圣公,以此收天下儒生之心,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皇太极登基之后,由于战事频繁,一直没能到曲阜来拜孔庙,但阿巴泰南下的时候还是带来了封赏衍圣公一门的圣旨,赏赐他们良田千顷,黄金万两,数位孔家子弟也封了高官。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回报,衍圣公很识相的入京面色,带头号召天下儒生拥戴皇太极,阿巴泰南下能如此顺利,孔家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不出意外的话,孔家还是会像以前那样,不仅不会在朝代更迭中中落,还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地位更加稳固,可惜,这是一个充满意外的时代,衍圣公怀揣着皇太极的圣旨喜滋滋的回到家里,没等他把那份圣旨捂热,登莱新军三千精兵就杀到了。

感动不?

孔家表示不敢动。他们也号召佃农起来抵抗,然而几百年来他们的贪得无厌和残酷剥削早就让佃农对他们恨之入骨,登莱新军都还没有攻城,城里的佃农就先造反了,佃农抄起斧子铁锤,竹枪木矛,两眼发红的围攻孔府,打死打伤的人着实不在少数。衍圣公大惊失色,赶紧下令开城门让登莱新军进来帮他们摆平这些暴民……脑子进屎了不是?登莱新军可是过来要你们命的,还指望他们帮忙摆平暴民?指挥攻打曲阜的登莱新军参将吴喜只能摇头长叹:“人不能蠢到这种地步啊!”

没什么好说的,自衍圣公以下,一门数百口全部被扔进了监狱,田契账本被一把火烧清光,田地房屋自然也被分清光了。不过,现在估计没有人还有心情在意财产上的损失,命都快保不住了!吴喜说过要彻底清算他们的卖国罪行,这让衍圣公一门惊恐万状,有好几个被皇太极封了官的干脆就自杀了。

靠着有个好祖先辉煌了两千多年的曲阜孔家,终于走到了尽头,他们的命运也昭示着统治中国人思想两千余年的儒学被推下了神坛,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七百里外的海州战场,一场恶战仍然是难舍难分。戚虎调集了几乎全部的兵力,自告奋勇过来参战的浙军,郑氏集团的金门军和鹰厦军,剽悍的淮泗义军,还有作为救火队的河洛新军一个大队,总共八万八千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海州。海州只是一座小城,清军无险可依,阿巴泰咬咬牙,也是精锐尽出,在海州城外的平原上与明军对峙。倒不是他想跟这个糟老头子决一死战,实在是没有办法,拼死拼活也只搜集到六条海船,勉强够塞千把人,如果他真的带千把亲信上船逃跑,大军立即就会崩溃,到头来谁也逃不掉,只能拼了!

两军隔着一里地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