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坐在车辕上赶着车,背靠着车厢壁,嘴里还哼着不成曲调的歌。
对于这样两个人出行,他早已经习惯了。
打从今上还偏安一隅的时候就是这样。
只不过那时候陈瑜白不过是个皇子身边不起眼的文臣,甚至连皇子都是个不受宠的。
当时这样出门,基本都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但是后来陈瑜白位极人臣,沈江就不得不开始顾虑他的安全问题。
但是陈瑜白却依旧不改风格。
刚开始的时候,沈江每次出门都提心吊胆,坐在车辕上,浑身的肌肉都是紧绷的,随时准备着应付各种意外情况。
但是时间久了他渐渐发现,这件事的本质其实没有任何改变,真正变化的,是他的感受。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沈江就重新放松下来,师徒二人依旧像当年那样,驾着一辆旧马车东跑西颠儿。
陈瑜白坐在车里,舒坦地靠在一个引枕上,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色。
远处与天边相接的地方,是青黛色的山,不高却绵延不断,向着两边无限地延伸而去。
目光渐渐向回收,可以看到山脚下葱葱郁郁的树林。
在树林跟道路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田间有人在忙着农活,不时还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陈瑜白心情舒畅地喝了一口茶水。
现世安好,百姓安居。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江南风光。而不是那些用钱堆叠起来的虚假繁荣。
沈江早就查好了大概的线路,第二天就顺利抵达了榆丰县,接下来该怎么走,就必须要找人问路才行了。
榆丰县的百姓都很热情,但实在是乡音难懂,伊沈江一连问了几个人,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最后还是陈瑜白眼尖,看到一个在街边帮人写信的书生,过去找他问路。
书生听说两个人是去栗泗村找焦豫的,立刻满脸堆笑地说:“原来二位远客是来找焦老师的,若是不嫌弃,我可以给你们带路,刚好我这两日也想着,该抽空回村里去看看老师了。”
在去村里的路上,陈瑜白闲来无事便跟书生聊天,正好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焦老的情况。
书生是个很淳朴热情的青年,对陈瑜白和沈江也不设防,由此也可见这一片应该是民风十分淳朴。
这位书生姓柴,名焕,是榆丰县当地人。
他一心向学,但是参加了两次童生试都名落孙山,家里也有些心灰意冷,觉得他不是读书的料,打算送他出去学门手艺,今后能够养活自己就够了。
但是柴焕自己不甘心,恰好听到同窗说,焦豫焦老如今回乡办学,开了一间焦家私塾,招收幼童开蒙,考中秀才之后便自奔前程。
幸亏柴焕的舅舅家便在栗泗村,念着乡里乡亲的情分,他这才有了去焦家私塾读书的机会。
他在焦豫的指点下学了六个多月,今年刚刚考中秀才,随后就被焦豫撵回县学来继续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