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面圣垂钓(下)(2 / 2)

大明略 南宫草堂 1684 字 27天前

管不了那么多了,试试看吧。

“圣明莫过于万岁,此乃扩充军备,御敌之用,我大明朝,不缺这点银子啊”。

仲逸干脆再推一把:“此事,还要隐蔽,否则,敌军必有所防范”。

呵呵,朱厚熜笑道:“这东西,还防范什么?图纸你收起,朕自有安排”。

自有安排?

这到底是准了,还是不准?

圣心难测啊。

“方才你说,种地收成不好,可另谋出路,是什么意思?”。

看来,会听话的不止仲逸一人,朱厚熜也没有拉下一个字。

“除了耕种,种茶、养蚕、烧瓷,这些都行不通,灌溉太耗水,黄土高坡、地势使然,也行不通。

不过,酿酒与牧羊之类,似乎可行”。

说着,仲逸又取出一张纸,一张很大的纸,画的全是当地地貌。

朱厚熜再次端详起来。

仲逸继续道:“从当地地形来看,除山部分相对平坦之地可以耕种外,尤其沟壑、斜坡处都是荒芜一片,可耕种的地,占不到四成,剩下的都是荒草。

在这些可耕之地,又分为阳面和阴面,因为干旱,相对而言,阴面地较背光,收成能更好一点”。

当地地形,仲逸已观察过多次,这个主意,他想了很久。

“在可耕之地,挑选阴面可耕之地,由精于农活的耕农耕种,其余荒地,可牧马、牧羊、牧牛。同时,由于当地光照充足,像高粱等,成色颇好,可酿酒”。

仲逸补充道:“微臣仔细看过,荒地的杂草长势还好,草木不同于庄稼,生长条件更底。此外,五个人耕十亩地都费劲,但三个人可轻松放好五百只羊,不影响耕种。

酿酒也可选农活不忙时进行,秋末、冬季几乎完全无事可做,正好可以互补”。

末了,他叹道:“这只是微臣初步构想,具体还要当地衙门部署。只是如此一来,当地百姓将耕地、荒地合理利用,农忙、农闲之时妥善搭配,收成必能提高,民风更能改善”。

“亲自去过当地,也不算纸谈兵,想法不错。不过,你方才说的这些,现在的榆林知府,怕是无缘了”。

朱厚熜笑道:“听说,榆林府现在的五品同知,原先是蠡县县丞、知县,后来到了户部,和你是故交啊,此人如何?”。

此人?说的不是李序南吗?

很明显,皇帝是要再次擢升:李序南为四品知府。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旦锦衣卫北镇抚司去查办大煤矿,现在的榆林知府康祺,必定锒铛入狱。

到时,知府一职,必定空了出来。

五品知府同知替补四品知府,也在情理之,只是李序南才从户部六品主事,升为五品同知,不到半年时间,若再升一次,恐有非议。

仲逸有些汗颜:尽管朱厚熜没有说出李序南的名字,但从蠡县县丞、知县,再到户部主事,以及如今的五品同知,说的一字不差。

最为关键的是,他刻意提到自己与李序南是------故交。

知道这件事儿的人,除了樊予与外叔公泰外,几乎再无别人,连袁炜恐怕都不知晓。

当然,以锦衣卫的能量,查一个人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官员履历,在吏部有册可查,当年樊予为知县、李序南为县丞,樊予走后,李序南接任知县。

这些都可以查,也不难查,问题是朱厚熜为何要查?

又是什么时候查的?

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些都与仲逸有关。

在他没有入仕之前,为何樊予与李序南都没有升职呢?尤其樊予,几乎从七品知县降为刑部八品照磨。

后来,他们二人一起去博野县督办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回来之后,樊予被升为五品郎。

所有这一切均系仲逸一人,他不由的担心起来:莫非,是皇帝有意为之?

此事用意不明,又来的太突然,但仲逸还是隐隐一层担忧:升的太快,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一旦摔下来,跌的更惨。

想到这里,仲逸急忙前禀道:“万岁所言甚是,微臣与李序南有些交情,但事论事,他才做五品同知不到半年,若再次擢升,恐引起非议”。

二人正说着,却见鱼竿有异动,仲逸急忙前收紧。

哈哈,果真有鱼钩,还是一条------大鱼。

服了,简直无话可说:若不是这位垂钓高手指点,这条鱼,是绝对等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