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技术活和商队(1 / 2)

皇宋锦绣 十年残梦 1738 字 26天前

随着韩琦的脚步,在短短的10天时间之中,走过了众多的工地,整个灵州的工程,彻底的进入到了快车道。

一条条的沟壑,一个个的池塘,伴随着这些攻城的逐步完工,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就将要在灵州出现。

原来,可能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未必能够让灵州变成塞上的江南,可是现在在无数劳动者的努力之下,他们开始变化了。

在把握了速度,可能在60天之内,就可以完工的前提下,另外一个计划也在开启。

水利是水利,水利只是给了农田,从旱地变成水浇地,可是具体的耕种,还需要把土地开垦出来。

草地上面,不同于山林,需要伐木和烧荒,此时此刻,又处于冬季,大部分的草都干枯了,收集和翻开之后,保证大部分草籽被杀死,都未必能够保证,未来一年,甚至几年时间之中,维持住这些土地,需要工作不少。

这个工作,是相对于比较有技术,那些西夏的俘虏,简单的工作可以做,放牧更是行家里手,可是到种田上面,就不行了。

种田是一个技术活,就算是北宋的农民,也是一步步的通过锻炼,逐步的掌握这些技能,这些技能,对于西夏的牧民来说,太过高深了。

好在,在这里,因为地多人少的关系,暂时不准备如同中原地带那样,分开授地,会选择类似农场的方法,以200户左右,为一个大队这样,进行集中耕种,满意5000亩左右,为一个大队的全部土地,然后布置下来一个个的居住点。

这个效率应该是比一家一户要高,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使用各种的牲畜,现在西北,拥有足够多的牛羊,可是真的要给一家一户都配上马或者耕牛的话,有些太浪费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效率的发展。

定居点的分配工作已经开始,一共1000个定居点,足以容纳20万人,分配问题不大,西北比较的零散,把200户集中到一起,也容易管理,可是要找到足够数量的农民,这就有些困难了。

为了这个庞大的工程,动用了10万的人员,其中平民百姓最多也就是三四万的样子,剩下的全部都是军队,这些人,在这个工程上面,是没有问题的,却不可能成为农民屯田,未来灵州所要面对的压力,还是有的,就算不需要这么多的军队,他们也不可能留在灵州。

200户左右聚居点,最少也需要100户左右熟练农民的,只有才能够带动剩下西夏人干活,这样下来,缺口差不多就是七八万的样子。

灵州方面,也会在整个西北,甚至是中原地带,进行招募,争取找到足够多农民,愿意前往西北,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在封建社会,近千年以来形成的小门小户,地方宗族的效应,除非是逼到绝地,否则的话,很少会离开家乡去往其他地方。

不过,那是几个月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真的当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少部分的调动军队,也是可以的,屯田也是军队增加补给的一个方法之一。

稳步开展的工程,让韩琦满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立足于西北本身的发展之上,甚至单独灵州自身,已经可以支撑起整个的发展,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只要灵州能够支撑起500万石粮食的产量,再加上少部分养殖业,就足以支撑灵州这边,养活20万以上的军队,这样就可以把军费的支出,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这种情况下,灵州也就稳定了,再也不是中央的负担,而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这个影响力巨大,如果说,再有点其他的帮助,就更好了,韩琦不知道,他的灵州计划,已经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赵信已经开始进京,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推动一条连接汴梁和灵州的铁路。

虽然这一条铁路,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也超过了定海军的发展速度,定海军刚刚建成了一条37公里的铁路,还没有在300里进行尝试,就直接的飞到了2000里,跨度太大了,很有可能,遭遇失败的。

可是赵信觉得,还是尝试一下好,不过是七八百万贯,这笔钱定海军还是拿的起,一条连接汴梁跟西北边陲的通道,这对于北宋的整体而言,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趁着这个时间推出来,是不容易遭到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