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集体智慧(1 / 2)

灭明 蓝盔十九 1732 字 26天前

李自成带着亲兵,亲自去金山卫考察,将船厂的地址确定下来。

金山卫堡几乎是一座小城,周长十二里,城墙高达三丈三尺,底座厚达两丈,城内名义有一卫之兵,实际只有不足两千士兵,原本是抵御沿海地区的倭寇,倭寇被歼灭后,金山卫并没有裁撤,而是保留下来,但金山卫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堡内都是大明的军户,随着弘光朝廷的覆灭,士兵们人心不安,已经有百士兵逃离了卫堡。

李自成来到金山卫之后,解除了所有士兵的武装,从挑选了会水、会船的五百余人,预备加入南海舰队,其余的军户,解籍为民,连同他们的家眷,全部迁移至北面黄浦江畔的朱泾,由地方官府提供土地,协助建造房屋。

金山卫内原本的房屋,将留给造船厂的工人。

五百士兵现在不用登船,暂时是金山卫的护卫,等到曹建的船队到达之后,将成为造船厂的青壮劳工,负责平整土地、修建码头等外围事项。

金山卫堡做为船厂,最大的便利,是距离海岸线很近,船厂的工人们晚可以回堡内与家眷团聚,也因为这个原因,造船厂被李自成命名为“松江金山造船厂”。

按照李自成的计划,松江金山造船厂以建造战舰为主,在间隙期也可以建造商船,避免工人、船坞空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许王家、周顺分别向李自成推荐了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艾儒略,以及弘光朝廷的兵科给事陈子龙。

李自成亲自考问,卫匡国、艾儒略两人长于天学,而陈子龙对科学只是识得皮毛,与李自成期望的纺织、造船技术,几乎不沾边,倒是与航海有一定的关系。

没办法,先凑合着用吧!华夏要大规模兴办高等教育,一时半会缺少教员,只能依赖这些西洋的传教士了。

来自西洋各国的传教士,除了是虔诚的教徒,还身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学识,他们来到大明、华夏的土地,渴望传扬宗教,与李自成“用天主教改造华夏、阻击西南部的恐怖教”的宗旨,在根本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发挥这些传教士的长处,榨取他们身的积级价值。

李自成让卫匡国出任松江纺织学院的校长,陈子龙暂时为副校长,艾儒略则是天学方面的负责人。

凭着这三个人,根本无法负担起整个学院,李自成预备回京之后,从西宁、兰州高学毕业的学子,派出几名教员。

此外,曹建将常驻松江的金山船厂,只要时间允许,可以去松江纺织学院兼任客座教员,专门讲解造船方面的知识,为华夏培养新的造船人才。

为了激发卫匡国、艾儒略两人的工作热情,李自成允许他们在学院内部传播天主教;松江城内,也会兴建一些天主教堂,向普通百姓传播天主的福音,只要行为不是太过激,地方官府都会积级配合他们。

不过,李自成要求他们以华夏的方式传播天主教,一句话,是承认他的教皇身份。

陈子龙倒也无所谓,罗马毕竟在遥远的数万里之外,皇在华夏的地位,与教皇也没多少区别,甚至还高过教皇,但卫匡国、艾儒略两人犹豫不决。

卫匡国、艾儒略都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对罗马教皇忠贞不渝。

但李自成告诉他们,汤若望早承认了他的教皇身份和地位,这是传播天主福音必备的条件,如果得到官府的协助,天主教才会在华夏广为传播。

听说西宁、兰州地区,信徒超过百万,达到当地人口的七、八成,两人再次犹豫了。

华夏太大,人口近亿,如果华夏有一半人口信奉天主,信徒的数量会与整个欧洲相当,这是多么大的成?

来到大明、华夏的传教士不少,但真正的信徒,却是太少,远远超出他们当初的期望……

天主的福音在东方传播,离不开朝廷、官府的允许和支持!

最关键的是,来华夏传播宗教的人,并非都是传播天主教,还有新教、恐怖教等等,如果华夏的皇帝一怒之下,皈依异教,并取缔天主教徒的所有活动,天主教数十年来的心血,岂不白白付诸东流?

在陈子龙的劝慰下,卫匡国、艾儒略最终承认了李自成的教皇身份,但要求李自成的身份略低于罗马教皇,二人兄弟相称,罗马教皇为兄,李自成这个华夏教皇为弟!

李自成暗笑,原来欧洲人也会玩字游戏,不过,这样也好,这种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可以吸引西洋的传教士为华夏服务,在华夏传播科学。

“兄”与“弟”有什么关系,谁说“兄”的身份高于“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