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铜铅活字(2 / 2)

大宋超级学霸 高月 1434 字 25天前

“那蒸汽机还在吗?”范宁有些失望地问道。

“今天还在,明天就要搬走了,明仁他们要运去北岛,那边磨面需要这个。”

走到一间仓库内,朱洁指着一台大小如汽车般,被油布盖着的机器道:“这就是蒸汽机,比较小的一种,匠作监造出来的,比较适合安装在三千石的船上。”

范宁掀起油布看了看,确实比最初的蒸汽机小了很多,最初的蒸汽机就像一辆卡车一样,十分庞大,这一台就是小汽车了。

范宁暗暗点点头,能把蒸汽机改小,就说明匠作监把它吃透了。

“那是什么?”

范宁忽然发现仓库里面堆积如小山般的木板。

“那是雕版,我们每天要废弃十二块雕版,花费最大就是刻板上,每份报纸有三面,各刻四块雕版同时印刷,当天就作废,然后刻新的。”朱洁十分无奈道。

“那怎么不用活字印刷?”

毕昇是在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个时候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由于宋朝的书大多是典籍,比如四书五经,比如佛经,比如诗歌文集等等,雕版一次便可以反复不断地印刷,一套刻板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至于少量的官方文书则用手写。

加上雕版的修补术很成熟了,不会出现一个字刻错,整个雕版都毁掉的情况,而且活字排版非常繁琐,排一版下来,熟练的雕刻工也差不多雕完了,比如今天印刷《论语》,好容易才排完版,明天有人订购《金刚经》,就不得不拆掉重新排版,可后天又有人要印刷《论语》怎么办?

一套上好雕版就是印刷铺的永久资产,可以一代代传下去,所以活字印刷在历史上的意义并不大,推广也十分缓慢,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动脑筋去改进。

但活字印刷对欧洲却很适合,欧洲文字就只有几十个字母,排版非常容易,所以活字印刷在欧洲才得到大力推广,推进欧洲的历史,欧洲人才把它视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但在中国,活字印刷只是梦溪笔谈中才有一点记录,中国直到明清时代,依旧是用雕版技术。

但报纸的发展恰恰是最需要活字印刷的,每天都内容不一样,,每天刻板每天废弃,费时费力,而且极为浪费。

朱洁苦笑一声,“我们怎么没有想到用活字印刷,但你自己看看。”

朱洁从旁边一口箱子里检出十几份报纸,找到其中两份递给范宁,“你自己看,一份是活字印刷的,一份雕版印刷的,你看了就明白了。”

范宁接过两份报纸细看,都是同样的内容,但一份字迹模糊,排列参差不齐,一份字迹清晰,排列整齐,尤其在涉及图案方面,字迹模糊那一份更是目不忍睹,大片大片墨迹,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画。

范宁微微一沉吟,顿时明白了,现在用的是陶活字,也就是泥活字,烧制成陶瓷,就算泥坯做得再精致,但在烧制过程中,都会膨胀变形,排列在一起,就不会那么紧密,容易松动,而且字也会变形,印刷下来就模糊了,而木活字太软,印刷出的字迹也很容易模糊。

后来是用金属活字才解决了这个字迹不清晰,版面模糊不整齐的问题,只是制造一套金属活字太昂贵,动辄上千贯,小印刷铺承受不起,大印刷铺也不在意雕版成本。

范宁沉吟一下道:“可以用铜或者铅来铸造活字,然后镶嵌在固定的细章上,这个细章的颜色是用韵脚来分类,一种颜色一个韵脚,印刷完后,按照颜色和韵脚来归集恢复。

等重新使用时,先找韵脚,再找字型,只要操作熟练,至少比雕工快一倍,而且不会再浪费大量雕版,你做五十套活字,每天都有五十张板子,你报纸销量增加也不用担心印刷不过来?外地摆上几副活字,只要把内容送过去,当地就能排版印刷,我的意见阿姑可以考虑一下。”

周围几名印刷工匠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们纷纷道:“东主,用铜活字或者铅活字说不定真的可行,可以试一试。”

朱家报馆每年要亏上万贯钱,要不是看在可以引导舆论,朱元丰还真不想办下去,朱洁有点动心了,如果省掉最大的一笔雕版费,报馆还真不一定亏本。

她缓缓点头,“好吧!铜活字和铅活字各做一套,我明天就找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