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少年指路(1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956 字 9天前

广阔无垠的大海,比沙漠还要荒凉。义军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连自己的生存都解决不了,那反清复明的春秋大义,岂不是白日做梦?

过了很久,等他们缓过了情绪,曹继武又问张煌言:“听说尚书大人,对郑成功攻打台湾的策略,很是不赞同?”

张煌言点头:“郑成功手握强大的舰队,不思攻打清军,反而去挣一个荒凉的破岛,真让人痛心!”

曹继武摇头笑了:“曹某刚才给您说的一番话,算是白说了。”

“什么意思?”

张煌言很不理解,两眼发光,瞪着曹继武。

曹继武直视张煌言的眼光,没有一丝的闪避:郑成功虽然有强大的舰队,但也需要强大的军资,然而这军资要从哪里来?士卒无饷,枪炮无弹,再强大的舰队,也是一堆废柴。

水师乃水上兵种,而清军皆是陆战高手。所以郑成功的部队,一旦上了岸,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如今大清占据了整个天下,而郑成功在海上却无依无靠。双方消耗起来,郑成功很快就会败亡。

要跟大清长期耗下去,郑成功必须要有根。台湾的荷兰人,离南洋万里之遥。而泉州离台湾,才区区三百里。所以郑成功和荷兰人打消耗战,就一定能够取胜。

拿下台湾,他郑成功便有了一个落脚之处,这样才能够长久和清军对抗。所以郑成功的头脑,是相当的清醒,他去打台湾,也是明智之举。

然而阮春雷不同意曹继武的观点,极力反驳:“可是他这一走,丢下我们,我们又能就支撑多久呢?所以郑成功这种不顾友军的行径,让人极为痛心!”

曹继武正色:“还是第一个问题,他不去打台湾,你们还能支撑多久?”

众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即便郑成功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干,最多也只能多残喘几日而已。毕竟人家大清已经占据了天下,单靠几个荒凉的岛屿,要和整个天下消耗,简直就是蚍蜉撼树。

俗话说的好,亲兄弟明算账。郑成功、周崔芝、阮春雷和陈天书,虽然同归于大明治下,但四人各有各自的武装和利益。共同抗清,前途渺茫。既然大家一起干,难有成效,那人家郑成功,私下里给自己找条后路,按道理也无可厚非。

然而郑成功一旦有了台湾,他就有了根。而周崔芝三人,就尴尬了。虽然都是兄弟,但是三人要是去了台湾,那得看郑成功的脸色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郑成功的台湾,岂能容周崔芝等人的武装存在呢?

所以郑成功一旦拿下台湾,周崔芝三人,就只有三条路了:

第一条就是投靠郑成功。但大家原本是坐在一起的兄弟,到时候却要成为人家郑成功的属下,周崔芝三人,颜面上根本接受不了;

第二条路就是投降大清。但要真走到了这一步,那以往的热血,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话;

这第三条路,就是杀身成仁。这样可能保留名节,但必须拿命来交换。

为什么说是可能呢?因为奸佞马士英被杀身成仁了,闯贼刘宗敏也被杀身成仁了,太监王承恩也殉国了,但投降的东林党钱谦益等人,活着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却仍然对他们愤愤不平,认为他们的下场,纯属活该。

所以气节这个玩意,是人为操纵的。操纵在谁手里呢?钱谦益、黄宗羲等等,手握笔杆子的人手里。

能不能得到气节,那至少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先去见朱元璋。

第二,必须和笔杆子是同路人。

第三,必须看看人家清国的脸色。

显然,马士英、刘宗敏和王承恩三人,都去见了朱元璋。前两位满足第一个条件,但满足不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后一位满足第一和第三个条件,但不满足第二个条件。所以气节两个字,他们是得不到的。

扬州、江阴、嘉定、闽北等等,去见朱元璋的老百姓,成千上万,然而不满足第二个条件,所以人家连笔都懒得动一下。

所以气节两个字,活着的笔杆子要是喜欢,那就扔给你,如果不喜欢,那就踩在脚下。奸佞无耻小人,气壮山河地殉国了,铁骨铮铮名士,却有滋有味地活着。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还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来。是不是相当操蛋?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陈天书是隆武皇帝的侍卫,这二人根正苗红。如果选择去见朱元璋,满足第一和第二个条件。清国为了拉拢民心,这第三个条件也能满足。那这气节二字,就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他们并肩作战的兄弟——周崔芝和阮春雷,这气节二字,几乎板上钉钉要黄了。按照二人海盗出身的身份,如果他们去见了朱元璋,铁骨铮铮钱谦益等人,一定不会把气节扔给这二位。即便是激愤高昂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对此事也会支支吾吾,遮遮掩掩。

所以对于气节这个玩意,周崔芝和阮春雷二人,觉得相当的蛋疼。而张煌言和陈天书二人,也觉得相当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