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计赚江州知府(2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2254 字 9天前

“马鸣被打了,你连个屁也没放。两位御史被打了,你同样无能为力。在你的江州,他们栽了这么大的跟头,你觉得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这都是曹继武干的,他们要报仇,自然会去找曹继武,管我屁事?”

“曹继武刚才没有来,说明他根本没把两位御史,放在眼里。他不但打了卫队,还缴了他们的武器。曹继武背后是洪承畴,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两位御史干不过曹继武,难道不会审时度势?”

这一番话,王仁义顿时心凉了起来:

刚才李步统和马自达二人,已经明确表示,向曹继武服软。官场的规矩,谁的后台硬,谁的谱就大。曹继武不来,这二人真的会去登门谢罪?

顾炎武察言观色,及时漫不经心地递了半句:“顾某来时,在精步营门前,好像看见了一个卫队千户……”

“啊!他们背地里,真的要串通一气?”

顾炎武没有言语,而是悠起了小茶。

他是平静了,王仁义心里可是锣鼓喧天:

平常时候,打不过可以躲。然而在官场之中,打不过是没法躲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屈服。李步统二人,早已经屈服很多次,再来这么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旦他们串通一气,那这矛头可就指向王仁义了。

毕竟这是江州的地界,作为知府,王仁义的责任,是推不掉的。打了御史,那可是死罪。拿渔船来糊弄军营,殆务军机,那也是死命。

一旦他们联合,王仁义能有几颗脑袋,够他们砍得?

精步营,御史和知府,三者之间,只有知府的势力最弱。弱肉强食,在官场之中,同样是定理。两边强者,心中都有怨气,这最终要挨刀的,不用猜,也知道是谁了。

王仁义越想越怕,见顾炎武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再也顾不上脸面了,磕头如捣蒜,哀求保命之法。

顾炎武放下茶杯,俯下身来,一本正经地问道:“当官的职责,是什么?”

王仁义一愣,下意识地回道:“父母官,父母官,当然要把百姓当儿子看待了!”

顾炎武点了点头:“你这父母当得,渔民打了一天的鱼钱,你要去了一大半。吃儿子的,喝儿子的,外带着恨儿子。江州百姓,在你的治理之下,几乎天天断炊。你难……”

“这老百姓,能保住我的性命吗?”

顾炎武忍不住敲了他脑壳:“你既然是当官的,把你当官的职责给做好了。御史能拿你怎么样?”

是啊!御史是代表皇上,来巡查地方的。我这把当官的责任做好了,他能拿我怎么样?

王仁义大喜,正要忙不迭地道谢,忽然又疑惑地看着顾炎武:“那曹继武那一边,又该怎么办?”

顾炎武又敲了他脑袋:“老百姓有饭吃,不去找他闹事了。他还要来找你的麻烦,吃饱了撑得?”

这句话如同拨云见日,王仁义忙不迭地道谢。

然而课税一旦降下来,自己的油水就少了。如果是这样,那这大清的知府,当了还有什么意思?

表奶子,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顾炎武察言观色,暗骂一声,继续添上一把火:

“百姓过好了,御史就没办法拿你了,曹继武也不来找你麻烦了,你的性命,不是保住了?你的政绩一旦好了,这前程嘛……”

顾炎武说了半截话,故意捋须,一脸深沉。

前程、性命和钱财,孰重孰轻,王仁义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顾炎武一番‘点拨’,犹如醍醐灌顶,王仁义幡然醒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谢意。

火候差不多了,顾炎武来了最后一出:“你按顾某的意思办,把自己的本职先做好,打牢民心的基础。顾某再来出面,向曹继武要回钦差卫队的武器,你再转手给送过去了。这样一来,两位御史大人,会怎么待你?”

王仁义闻言,佩服地五体投地,一口一个恩师,对待顾炎武,比自己的亲爹还亲。

先期停了两个时辰,分化对方,制造对方内部潜在的矛盾,打乱王仁义的分寸。接着用渔船的事,先让王仁义高兴一下,再拿渔民闹事敲打。接着施恩,拉拢关系,再来进一步深入敲打。最终摆出性命和前程,切入自身利益,再次施恩。

整个过程,一波三折,一个仁义道德没有,全是利害关系。顾炎武第一次坑蒙拐骗齐上阵,巧妙运用了阴谋诡计,把堂堂一个知府,收拾得服服帖帖。

顾炎武连续忙活了一天一夜,帮助王仁义,制定了具体的施政方案。最终王仁义要留顾炎武做老师,时刻陪在身边提醒,却被顾炎武婉言拒绝了。

王仁义知道,顾炎武对大清不感兴趣,也没有强留。

当顾炎武走出知府衙门的那一刻,他几乎瘫痪了。

圣人的仁义道德,既然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能流传千年而不衰呢?

难道真的像二金说的一样,仁义道德,就是忽悠老百姓的一套把戏?

顾炎武以前不敢对圣人,有任何怀疑。

然而通过王仁义这一出戏,顾炎武深深体会到:驱动官场的,确实是利害关系,仁义道德,不过是他们嘴里的幌子而已。

古老而正统的理念,彻底崩溃了,顾炎武整个人,几乎丢失了灵魂。他想去找曹继武解厄,然而一想到二金会冷嘲热讽,他又停止了蹒跚的脚步。

最终他想到了悟远大师,于是疲倦的小身板,慢慢向风景秀丽的东林寺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