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高一功(1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849 字 9天前

桂江、浔江交汇于梧州城下。这里水路交通发达,为岭南中枢,明国两广总督驻地。

顾炎武和方以智二人,告别了曹继武,溯江直上,来到了梧州城。

方以智找到了自己的好友——王夫之。

王夫之,衡州举人,名动荆湘,顾炎武慕名多时。三个人全是饱读诗书的大儒,自然情投意合。

明国三大鸿儒,书生意气,谈论时势,滔滔不绝。

三人兴犹未尽之际,忽然出现了一群衙役,不由分说,把王夫之五花大绑。

领头的衙役认识方以智,知道他是东阁大学士,于是将方、顾二人拉到暗处。

“他得罪了总督王化澄,如果想救他,或许高一功有办法。”

方以智闻言,立即动身去找高一功。

顾炎武久随曹继武,知道了谋而后动的重要性,拦住性急的方以智,详细向班头,打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两广总督王化澄,主张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却被金堡等人,污蔑为贪庸误国。王化澄自然极为讨厌,于是凑请永历帝,将金堡下了狱。

王夫之和金堡,那算是铁杆好友,故而出面营救,弹劾王化澄。

经过班头的细说,二人终于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顾炎武对方以智直言不讳:“这件事,错在王兄。”

方以智叹了口气:“曹继武临行之时所说的话,顾兄难道忘了。”

顾炎武这才想起曹继武的临行叮嘱,叹了口气:“看来曹继武虽然置身事外,对这里的情况,确实是洞若观火。”

方以智叹了口气:“这件事也没有谁是谁非,主要的矛盾,还是金堡一党,和王化澄一党的党争。王老弟书生意气,被朋友义气,夹裹在其中而已。”

“咱们先不管他什么党争,眼下先救王兄要紧。可是高一功和王化澄较为亲近,班头的话,是否欠妥?”

方以智摇头:“曹继武的叮嘱,又忘了?”

顾炎武闻言,甚是惊异。

方以智短短的两句话,让顾炎武瞬间明白了:这个方以智,表面上对曹继武冷漠,实际上内心,对曹继武的观点和主张是赞同的。

只是方以智长久受仁义道德熏陶,猛然之间,难以接受曹继武的异言。

但眼下残酷的现实,让他方以智,不得不认同曹继武的异言。方以智如此,顾炎武何尝不是如此呢?

顾炎武叹息一声:“咱们痴长十多岁,反而不如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

方以智摇头叹道:“明智不在年龄高低,咱们是大明故臣,深陷其中,庸聩不明。而曹继武置身事外,明察秋毫,所以他事事皆能击中要害,非你我可比也!”

顾炎武叹息一声,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儿,方以智对顾炎武道:“我有一种预感。”

顾炎武闻言,疑惑地看着方以智。

方以智叹了口气:“咱们此行,很可能会坏了曹继武的谋略。”

看来这方以智,并非顽固不化之人,顾炎武点点头:“遇此存亡之际,需要的是武力,才能力挽狂澜。我们文臣内斗,只会坏事。”

“文臣有文臣的好处,只是当今派系太多,相互掣肘,将朝廷搅得一团糟。当初李成栋自投清以来,一路势如破竹。而反正之后,被朝廷这帮人处处穿小鞋,一片大好的岭南形势,被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方以智沉重地叹了口气,“曹继武借刀杀人,一锅端,虽然狠毒,但不愧是一剂猛药。弄不好,大明将会重获新生。”

顾炎武点点头:“王兄因小义而获罪,我们还救不救他?”

方以智想了想,叹道:“他也是个异类,只是书生气太重,虽然远比不上曹继武的刚毅果决,但我想他不至于坏事。”

顾炎武点点头,于是二人立即去找高一功。

高一功,陕北米脂人,高夫人的哥哥,大顺军大将。如今他率领一部分农民军,负责守卫明国梧州城。

士绅阶层和农民阶层,历来都是水火不容的对立。所以明国的绝大多数士绅故吏,都看不上农民军。然而眼下的形势,需要两个阶层通力合作。农民军将领,向来豪爽大气,不像士绅那么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