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治军选人(1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827 字 9天前

李文章现为郑亲王府护院总管,冷化成现为康亲王府护院总管。他们二人出现在勇卫营大营,一定和群雄有着联系。不过他们没有说,三兄弟也懒得问。

槐树林中,三兄弟捡了一块空地,开始谋划初步方案。

既然按照瑞典军制,编练新军,就得重新取个名字。

华夏文明的起源,来自西方的伏羲部落。第二次辉煌,来自西方的黄帝部落。第三次辉煌,同样来自西方的秦国。第四次辉煌,也是起源西部关陇地区的隋唐。

中原虽然号称正统,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几乎全部来自西部。

除了人员以及军资之外,所有的理念,几乎全部来自瑞典。瑞典处于遥远的西方,白虎属象。因此曹继武建议,新军就叫白虎军。

金日乐同意,自任军长,封金月生为副,曹继武为参谋长。

兵种初步分为炮兵,铳兵,辎重兵和骑兵,每个兵种一千人。组建既能独立,又能协同作战的四个兵团。根据三比一的遴选,兵员至少要有一万两千人。

白虎军编练的首要课题,是选人。

人的年纪越大,思维固化越严重,接受新鲜事物的难度也较高。所以曹继武严格规定,白虎军士卒,严格限定在十八至二十二岁之间。

然而按照这个要求,镶黄旗总人数不到两万人,合适的青年,远远不够。金日乐要求宽限,却被曹继武拒绝。

镶黄旗人数不够,只能从其他旗中抽人。

然而正黄旗一是害怕镶黄旗实力爆棚,二是图海等人,乃是女真化的蒙古人,不愿看到新军拿蒙古人开刀。所以正黄旗的青年,白虎军是没法指望了。

郑亲王济朗,入关仅存的第一代军功王,六大铁帽子王之一,虽然年事已高,赋闲在家,但他在两红旗中的威望,无人可以替代。

阅历丰富的济朗,理性非常。所以曹继武写了封信,要李文章转交郑亲王。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观念,以军功起家的济朗,深信不疑。虽然曹继武到处招人嫌,但强横的实力摆在眼前。跟着曹继武混的人,不管成色如何,最终都能翻身。

八旗之中,两红旗若有若无的毫无存在感,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济朗年事已高,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跟其他势力争锋,为两红旗的子孙,谋取利益。

牵涉到利益纷争,那一定是要流血的。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两蓝旗和两白旗之间,自皇太极之后,争斗从未停止过。

况且努尔哈赤时代,皇太极时代,多尔衮时代,爱新觉罗家所有的血雨腥风,济朗全部经历过。

安亲王书杰,属于袭封王,年轻气盛,威望不高,况且才大志疏,很容易飘飘然。以济朗的阅历,他根本不适合血腥的角逐。

儿子简亲王几度,也是军功起家,但他粗枝大叶,遇事根本不过脑子,带兵打仗可以,根本不是玩政治的料。

两红旗其他人物,都不是领头的料。

欲要治军,必先选将。任何团体,皆是如此。团体的带头人,将决定成员的出路。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两红旗得过且过,最终只能一如既往地沉沦下去。

能耐的高低,和民族没有太大的关系。常言说得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曹继武这个外人,能带着一帮大神干出事业。两红旗在他手里,一定能改变如今的窘困。

康亲王书杰,简亲王几度等等两红旗头脸人物,纷纷反对。但济朗力排众议,命令彭春和苏春领衔,按照要求,选了一千年轻精壮的旗人,赶往安定门真武庙报到。

两白旗如今的处境,非常危险。索尼、遏必隆、鳌拜合伙,强行收监费扬古,苏克萨哈独木难支,竟然不敢争辩。照这么下去,强悍的两黄旗,根本不会对两白旗手软。

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多尼害怕了,见济朗行动了,于是暗中背着正白旗,指示洞明,选出五百年轻精壮,赶往真武庙报到。

镶白旗的暗中行事,被范乘辽察觉了。文臣之首范文程,虽然是汉人,他却属于正白旗旗人。如今范家的主持者,正是他最聪明的儿子——范乘辽。

两白旗出现了裂痕,牵涉到自家团体的利益,范乘辽不敢怠慢,面见都统苏克萨哈,委婉劝他出人,和两黄旗缓和矛盾。

然而同属上三旗的正黄旗,雷声大雨点小,除了怪异的金月生之外,一个人也没出。苏克萨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安亲王岳乐商议。

岳乐虽然被雪藏,但仍然在主持两蓝旗事务。他是顺治的亲信,原本的皇位继承人,但却被庄妃联合索尼等人,愣是给搅黄了。

增强政敌的实力,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岳乐的态度,非常坚决,两蓝旗一个人也不出。

两蓝旗和正黄旗,实力皆非一般。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虽然遇到不少波折,但目前的实力,虽然稍次镶黄旗,但至少也是满洲第二。

镶黄旗以微弱优势,占据满洲第一的位置。但和他们联合的两红旗,不过是添头,不值得一提。

苏克萨哈没见过精步营的实力,更是对三兄弟,当年在广州编练的海军,嗤之以鼻。所以他认为,不管三兄弟怎么折腾,即便镶白旗背叛,凭两蓝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实力,足以碾压白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