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吏部根治(1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777 字 9天前

经过三年的户部改制,曹继武收缴明国皇室的土地,分给无地百姓,同时大力推广西洋作物,开放了广州、泉州、宁波、松江、扬州、江宁和登州,七个沿海城市,大大促进了清国的对外贸易。清国农业和商业,飞速发展,财力紧迫大大改观。

户部银库翻新,各种开支去除之后,结余白银两百余万两。康熙大为高兴,亲封曹继武为一等匡国公,议政大臣之首,全力负责深化改制。

钱粮和人口,乃国之基础。户部改制开了好头,接下来其他五部的改制,便提上日程。

老百姓是基层,士大夫是上层。国家的运转,全靠各级官吏,指挥管理老百姓。所以专门的官僚管理机构——吏部,首先引起康熙和曹继武的重视。

曹继武披头散发,身穿西洋制服,仪表比较另类,所以为了免得群臣尴尬,他一般不去武英殿上朝。

朝政结束之后,康熙立即赶往西洋教堂,曹继武已经等待多时。

“老师所施行的商业政策,好像来自先秦时代的《管子》,既然荷兰号称全球头号商业王国, 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理念,复制过来?”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复制,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摸着石头过河,一一试探,极为浪费时间和精力。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两百多年,西洋人耗费了数不清的精力,总结了数不清的教训,才成就荷兰的商业奇迹。

所以复制,是弱者变成强者,最省时间,最省精力的方式。千年之前的日本,就是直接复制大唐。洛阳和长安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子,全部在京都复制,精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当今西洋世界的英吉利,也在复制荷兰人成功的商业理念。路德威等人,给康熙传授了新教新兴国家理念。年轻的皇帝,为了让大清兴旺起来,显得有些急躁。

可是如今华夏,人口太多,粮食不够填饱肚子,物质基础太差。农耕文明的观念劣势,小农思想,视野的宽度和格局的广度都不够。

安土重迁的保守,和远洋开拓的进取,严重冲突。荷兰人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基础条件不到的时候引进,就会水土不服,成为隋珠弹雀的结局。

两千多年前,管仲在齐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商业改革。所以《管子》的理念,华夏较为熟悉。先把先秦时代的商业理念复制过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再来引进荷兰人高级的商业理念,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华夏本来是孔夫子的天下,儒家仕途经济主导,突然转为《管子》的商业理念,本身已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所以政策的转变,不能操之过急。理念之争,牵涉到厉害关系,是要流血牺牲的。新教和天主教在德意志打了三十年的仗,明末也已经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天下民力殚尽,曹继武不希望动乱再次发生。

康熙终于释然。

户部改制,曹继武已经开了好头,接下来的政策,有李任责、贾开章等一帮人主持,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回到眼下的关键——吏部改制,康熙提了问题:“老师以为,明国为什么会灭亡?”

“人才。”

“人才?”

曹继武点了点头:“只要做事,必须是有能之人。无能之辈,只能把事情办糟。萨尔浒之战,枉杀毛文龙,史可法的扬州之战,明国尽是些高尚低能之人,焉能不败?”

路德威有些不以为然:“没那么不堪吧?好像还有几个能人?”

曹继武点头:“魏忠贤支撑,辽东战事起死回生,可惜崇祯却不听天启遗言。孙传庭和洪承畴,明末力挽狂澜的两大支柱,崇祯一个也没用好。辽东战略支点毛文龙,崇祯也没有保护好。所以整个明国,劣币驱除良币,能够剩下的,尽是些高尚低能之辈。”

毛家三兄弟——孔有德、耿忠明和尚可喜,从辽东一路打到岭南,纵横无敌。邢夫人的部将李成栋,从关中打到江南,在从江南打到广东,纵横无敌。这些牛掰人物,难道没有良心吗?

因为大明不需要他们的良心,需要的是他们无条件地当炮灰。

为什么明国的降将回过头来打明国,都似砍瓜切菜一般,那么的顺利?

因为这些降将都是能人,而明国实在是太菜了。

为什么明国会这么菜?

因为明国把能人都排挤光了,剩下些高尚低能之徒,能不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