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德意志老人(2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2117 字 9天前

不光是秦始皇,齐桓公、魏文侯、楚悼王、韩昭侯、秦孝公和燕昭王,几乎没听他们干涉过相权。名相主持之下,明君引领之下的国度,几乎没有重大失误发生。

而反观先秦之后的华夏,帝王经常性干涉相权,见识和阅历方面的短板,导致帝国失误连连。尤其是朱元璋,小农思想,根本就没有见识,直接废了丞相。闭关锁国之下的华夏文明,严重倒退。最终哥伦布开创大航海时代,西方文明反超华夏,明国却还在梦中意淫。

汤若望博古通今,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康熙还有疑惑:“都说老师是曹操在世,玛法可曾听闻?”

汤若望无奈摇头:“曹操贵为丞相,但陛下是否听闻,曹操篡位?”

康熙顿时无言以对。

篡汉的是曹丕,终曹操一生,他有这个想法,但他却没做。历史上有丞相直接篡位的,几乎没有。凡是篡位成功的,都是手握重兵之人。五代十国,就十分的具有代表性。包括明朝的朱棣,清国的皇太极,多尔衮也曾差点夺回自己的皇位,但他们都不是相。

鳌拜所以谋反的罪名,全都不成立。康熙与鳌拜之争,纯属皇权与相权之争。鳌拜的失误,正是干涉了康熙的决断权。而康熙的失策之处,也正是干涉了相权,竟然插手具体事务,手伸的也太长了。

先秦之前,君王才能不如丞相,也是常态,齐桓公、秦始皇等人,都能坦然处之,从不去干涉相权。先秦之后,帝王才能不如丞相,这也是常态,可是却成了大忌。所以鳌拜时间,纯属康熙年少轻狂所致。

说来说去,康熙还是害怕曹继武抢了他的位置。毕竟齐桓公、秦始皇的心胸坦荡,成了远古的传说。康熙也号称心胸坦荡,但他这个坦荡是嘴上的,是手下一帮喽啰粉饰出来的。他能坦荡的,是他能掌控的。

管仲、李悝、公孙鞅之流,他们的君王,根本无法掌控他们。但齐桓公、魏文侯、秦孝公之流,也没打算掌控他们。君干君的决断,相来处理具体事务,各干各的,密切配合,所以齐国、魏国、秦国,都先后强大起来。

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汉武帝的失误。重大失误,邦国根本承受不起,比如崇祯的接连失误。

有了鳌拜先例的康熙,时刻担心曹继武。纵使最为尊敬的汤若望出面,还是抹不去他心中的阴影。

可是眼前是救过自己性命的老人,也是扶持自己上位的关键人物。康熙在没良心,也不能是拂了老人的面子。于是他转移话题:“听说路先生等人,身居工部高位,却只教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西洋学识,从来不教技术,玛法,这是怎么回事?”

汤若望摇了摇头:“摩西先生早就说过,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行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华夏的观念虽然古老,但根本不适合技术发展。所以学了技术,而没有西洋理念指导,根本没用。按照华夏的说法,路德威等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真心帮助大清,才会如此卖力,陛下万不可下里巴人之见,而望断阳春白雪之音啊!”

这话说的直接,九五之尊的颜面有些挂不住:“华夏人很聪明,看一看就会了。目前大清继续的是技术,路先生等人是固本之策,可是这时间花费也太长了吧?”

汤若望叹了口气:“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淳于髡说齐王,想得到的多,付出的却少,岂不是痴心妄想?技术的积累,同样需要时间。华夏是很聪明,简单的技术,的确看一看就会了。然而技术一旦复杂起来,牵涉的数学、物理等知识支撑的基础工艺,华夏即使看会了,也造不出来。如今路德威、安瑞松等人,带来的都是我西方最为前沿的科技成果,先进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这五十多年的技术,对于当今的大清来说,可谓是机不可失啊!”

德意志人,古板严谨。汤若望虽然在华生活了五十余年,但对华夏的人情学问,还是不上趟。他说话如此直接,九五之尊的康熙,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华夏儒家观念,只适合钻营。所提倡的高尚精神追求,完全脱离民生基础。君子和小人什么区别?

有高尚的就是君子,没有高尚的就是小人。

然而评判的标准——高尚,却是一堆虚伪的玩意。所以朱元璋的八股文,教出了一大堆明国高尚。然而满洲铁骑一到,他们谁也没把高尚当回事。那些深陷其中的史可法等人,连带着无数老百姓白白当了炮灰。

所以按照才能的标准,君子和小人,都是属于庸人。

什么是庸人?

直观就是没本事的人。

为什么会有能人和庸人之分?

有熊氏,熊通能,炎帝、黄帝、帝尧等等,几乎全部来自有熊氏。所以能人,就代指掌控先进技术和理念之人。而有庸氏的人,后来大多成了奴隶。所以庸人就代表了没有本事的人。

所以大清要想改变,急需是能人,而不是庸人。

然而目前的康熙,最先被熏陶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虽然他有所防备,但内心深处,还是和高尚们同气连枝。大清如果有这些把控,能有什么希望?最多不过把大明的过往,重新走过一遍而已。

汤若望又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一番,康熙一直没说话,明显是左耳进右耳出。

老人年龄也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干耗。小皇帝表面虽然恭敬,但内心却在抵触。汤若望不想虚与委蛇,于是起身告辞。

皇帝表面很恭敬,亲自送出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