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军事学(1 / 2)

帝国争霸 闪烁 2532 字 23天前

让白华伟去东望洋舰队,算不上意外。

过去几年里面,在少壮派军官中有三个较为有名的人物,即陆军的丁镇南,海军的白华伟与空军的李天凌。

因为李天凌一直在一线部队服役,是典型的行动派,所以在司令部这个层面上,主要还是丁镇南与白华伟。

现在,丁镇南在波沙湾坐镇,那就肯定得让白华伟去东望洋。

丁镇南也没有走远,带白华伟去了飞行员餐厅。

送白华伟回国的运输机早已做好起飞准备,飞行员已经在机舱里待命,接到命令后就能升空。

“想喝点什么?”

“不要麻烦了,我等下就走。”

虽然白华伟这么说,但是丁镇南依然给他倒了杯水。

“在这里,提前祝贺白将军高升。”

白华伟翻了下白眼,不过没跟丁镇南计较。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白华伟在到达第41特混舰队之后,就将升任参谋长,并且晋升为海军准将。

“说起来,你也不用太担心。”丁镇南也只是随便说了一句,并没有拿白华伟开玩笑的意思。“从目前的情况看,纽兰军方对我们提出的理论深信不疑,毕竟在当前,还没有别的理论可以取代。”

“你觉得,我们还有机会吗?”

听白华伟这么一说,丁镇南的神色一下就变了。

虽然白华伟参加了该计划的制订工作,而且是战略欺骗的倡议者,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决胜”的思想。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取得最终胜利。

这也不能怪白华伟。

不管怎样,他是一名典型的海军军官。

在历史上,海军面对的都是“决胜”战局,即海洋上的战争都是通过决定性的大海战来分出胜负。比如决定布兰王国霸权地位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把梁夏帝国送上全球霸主宝座的咽喉海峡大海战,决定了第一次全球大战最终结局的守望者海峡大海战,成为第二次全球大战东望洋战争分水岭的西北东望洋海战,与同样重要的西南梵炎洋海战,无一例外的都是决定性的海上战役。

关键,这本身就是海军特色。

只要海军还得依靠舰队作战,而且舰队依然是海洋霸主,那么这种通过舰队决战来确定胜负的交战方式就不会改变。

在正统的海军理论当中,都是谋求在决定性海上战役中击败对手。

不过,这套决战理论主要是体现在战役层面上。

要说的话,白华伟没有搞明白的,其实是战役与战略的区别。

不是说他搞不明白,而是海军军官在某些时候,更愿意相信自己最了解的军事思想。

在战略层面上,海军就有区别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做为典型的技术类军种,海军对军事建设的依赖性更大,也更加注重在非战时期的战备水准。

不然,在论议两院通过法案限制海军拥有的航母数量时,海军上下也不会集体抵制。

就是这份法案,让周涌涛脱下了军服,并且在几年之后,以帝国首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帝都。

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白华伟支持丁镇南的关键所在。

只是,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一个由海军打主力的战场上,不要指望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往简单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非战时期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如果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那么没等到大战爆发,就已经被沉重的军费开支给压垮了。

此外,军备竞赛必然是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全球大战就是由海军军备竞赛引发,因此在战后,才出现了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和平时期维持全球霸权,或者全球利益的海军力量,在战争时期不足以击败所有的对手。

这个特点,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体现得最为明显。

哪怕是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削减到15艘,也有能力维持全球存在与全球霸权。

可相对的,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之后,击败所有的敌人。

其实,连击败纽兰海军都办不到。

不要看帝国海军拥有的航母,超过其他国家的综合,帝国海军的战斗力更是远超所有的对手,可是这样的兵力优势,根本没法支撑大规模进攻行动,即便是维持和平时期的全球存在都非常困难。

正是如此,在上升成为帝国的总体军事战略的时候,丁镇南提出,针对不同的假想敌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

对付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自然是速战速决。

道理也很简单,对付西陆集团以地面战争为主,由陆军与空军打主力。陆军与空军在和平时期的战备水平,以及在战争爆发之后的动员速度都远在海军之上,因此有能力迅速击败主要敌人。

其实,这个观点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

当时,骆沙联邦试图通过闪击战击败迢曼帝国,要不是梁夏帝国及时出兵,恐怕迢曼帝国已经完蛋了。

骆沙联邦没能火速击败迢曼帝国,不是军事理论有问题,是实力不够。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理论,跟“闪击战”有天壤之别。

说得直接一点,闪击战是以地面进攻为主,对敌国实现军事占领达到战胜敌人,并且结束战争的目的,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地面部队,消耗很多的战争物资,并且得承受极为巨大的伤亡与损失。

关键还有,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当初,骆沙联邦计划用一年之间击败迢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