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下定了灭东周国的决心,又让白宣和吕不韦一起出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秦王送给吕不韦和白宣的功劳。吕不韦身为相国又被封了文信候,这可是秦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吕不韦没有军功按理是不应该封侯的,但是子楚为酬谢吕不韦的拥立之功破了一次例,但他又不能违背祖制,因此借着这次东周君姬杰联合诸侯准备攻秦的机会,把这块又软又肥的肉送给了吕不。东周国虽小但也是一国,灭国之功足够封侯了。
这铁定的功劳若是说出去定会让将军们争得头破血流,所以子楚才私下召见吕不韦。至于子楚同时召见白宣的意思其实和召见吕不韦一样,白宣和吕不韦不同,现在只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而且还是太子属官不算朝臣,灭东周国的功劳主要是吕不韦的,白宣能捞多少那就看白宣的本事了。所以,子楚召见白宣还有另一层深意在里面。
白宣本以为子楚下定决心之后还不就挥挥手放大家在各自回家,没想到子楚根本没这个意思,他不仅没放白宣走反而命人端上酒菜,一副彻夜宴饮的架势。
喝酒就喝酒吧,可这子楚喝酒都不老实,他命人把一个木架子放在白宣眼前,架子上挂着一幅绘制在绢帛上的地图。秦王子楚和吕不韦端着酒杯在地图前指点江山,这俩说话的声音很大似乎是怕白宣听不见听不清,而且这君臣二人指点江山的时候都会让出地图,这是想让白宣看清楚。
这俩家伙说来说去说的无非也就是如何攻灭东周国,用什么手段威胁那些被东周君姬杰联络起来的诸侯。调动多少兵力多少民夫,调用多少粮草、给养和军械,灭了东周国之后所取之地该如何管辖等等。
别的事情都很快定下来,唯独调兵这一块,子楚和吕不韦意见不一。不管吕不韦说调哪的兵子楚都摇头不准,吕不韦调兵数量已经从十万降到了三万,可子楚依旧摇头,理由是没那么多兵。
这句话让白宣心中疑惑,如今的大秦经历了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两位君王驾崩的国丧,有两年时间没有对外用兵了。这两年的时间也是大秦少有的不对外征伐的时期,要知道在从前不论哪位君王在位,大秦征讨天下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是年年都有,以至于百姓们称其为“岁征”。
两年的时间没打仗,该恢复的早就恢复了,秦人悍勇又有军功授爵这样的制度激励,那些年青的士伍们时刻都想拿起戈矛冲上战场。希望用自己的命换来全家过上好日子。
除了国民悍勇无畏不惧苦战之外,大秦就算不征战也保留着几只常备军队,也可以说秦军中的精锐之师,大秦军队虎狼之师的威名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些常备部队成就的。
秦国军队按照兵种分为有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在灭六国之后又增添了楼船(水兵)。大体上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士、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
秦军按照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主力野战军也就是常备部队。比如北方军,属于重装主力作战部队,兵力约三十万到四十万,是由蒙氏家祖的将领统帅。其作战目标主要针对匈奴,通过对匈奴的频繁攻击,将匈奴死死压制在草原上,使其在中原大乱时不敢南下。类似的部队还有白狼营、常山营、关山营、丰镐营、旄头骑等等,这样的营字头的常备野战部队平时都是满员齐编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这些常备营标准编制是战兵三万,这还不算将军们的卫兵、辅兵以及民夫在内。如果全部算上大秦一个常备营的总人数接近十万,且秦人十分悍勇,也几乎是全民皆兵。因此即便是辅兵和民夫在战场上也很是能打,除了装备和待遇之外战斗力丝毫不比战兵差。所以说在古代有个三五万人马就敢号称拥兵十万,这并不是夸大。
总体算来,大秦常备部队的总数约在六七十万左右,但是经过长平之战以及邯郸之战后,秦军主力战损二十万左右,因此现在秦军主力部队约有五十万兵力。除却北方对付匈奴的部队之外,针对六国的军队总兵力在二三十万左右。
二是郡地守备队。包括各地郡县的地方部队,归郡守、县尉指挥,逢大战时听从王命编入各大常备部队参与作战,平时负责维持本地治安,性质类似与现代的武警部队。
除此之外还有边境守卫部队,比如关中四塞的守卫部队,秦楚、秦燕等边境守卫部队,这些部队总共加起来主战兵力应不少于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