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百炼成钢(2 / 2)

楚庭旧梦 唐山幺叔 1211 字 20天前

这人才刚刚醒过来不到半天的时间,正庆幸自己活了过来却又被通知要隔离起来。

“我真的没事了。”虽然说他并不知道这隔离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总觉得应该不是件好事。

“你咳嗽了很有可能感染上了风寒,如果传染上别的人会很麻烦的。所以我们只能先将你隔离起来才行。”带着口罩的少年跟正在极力克制自己不让自己咳嗽的人说道。

这样的天气下在水上飘了这么久,没有死就已经是老天爷眷顾了,还想要毫发无伤?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风寒感染者越来越多也就成了安置所里的一大难题,最怕是发展成为瘟疫。

此时在工场厂区,用石锤锻台旁边的师傅和工人们,由水为驱动风车,正在加速燃烧木碳的火炉。

高炉熔化成的生铁在炉内被烧至白热(这一过程称为“炼”),然后趁热打铁,放于锻台上锤打成条或着片,然后在中间凿出凹痕,对折后再烧至白热,锤打成条或片。如此反复,就像揉面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铁块的里里外外都被充分暴露在空气中,不能被烧软的杂质就在每一次锤打时和铁块的氧化物一起凝固在表面并剥落,碳等能被氧化为气体的杂质也在高温中逸散。经过千锤百炼,大量杂质和碳就被从粗铁块中去除了,成为了比较纯净的铁块,并且因为反复拉伸和折叠,使得铁块具有了更好的性能。

随着技术进度,炼出来的铁块纯度越来越高,含碳量也逐渐降低,这又导致铁器比较软也不耐磨。为了进一步增强铁的机械性能,在更晚些发展出来的“渗碳”工艺就是在高温条件下增加铁器表面的含碳量,从而增加硬度。将钢材再次加热,打制成器具形状后,还要进行淬火硬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烧至白热的钢料,用水或其它淬火液迅速降温,使得钢表面的晶体在快速冷确的过程中以发生形态的变化,以获得更高的硬度。有时因为淬火后器具变得过脆,还要再进行回火。

为了防锈还会进行一些表面处理。在缺少工具和技术的远古时期,要练出一些铁用以制备器具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锻炼”一词能够成为强健体魄的代名词的原因吧。但是铁器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当然古代炼铁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至迟在春秋晚期,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创造了在较低温度(800c-1000c)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的方法炼出比较纯净但是质地疏松的“块炼铁”(也称“海绵铁”)。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条件为高温,即不需铁完全熔化也能发生。此后,青铜鼓铸技术不断发展,鼓风进一步强化已经可使温度达到1100-1200c(铜的熔点为1083c,铁为1538c)。此温度下,块炼法中被木炭还原生成的铁迅速吸收碳,使铁开始熔化和全部熔化的温度逐渐下降:含碳量为2.0%时,开始熔化的温度1146c,全熔温度从纯铁的1538c降低到1380c;含碳量超过2.0%时,开始熔化温度仍为1146c,而全熔温度继续下降;当含碳量≥4.3%时,铁全部在1146c熔化。当温度在1146c以上时,含2%碳的铁碳合金已经局部熔化,出现液体,因此吸收碳的速度迅速提高,逐步熔化成为生铁。于是,铁就炼成了,这种方法炼出来的铁一般碳含量都>2%,熔点比纯铁大大降低,很容易被熔化,因此称之为“生铁”。冶铁工业所冶炼出的“铁”,并不是纯铁,而是广义的铁,主要有三大类:熟铁、钢和生铁,含碳量依次增加。前文所讲的“块炼法”氧化还原所得到的铁纯度很高,即为熟铁。战国晚期,冶铁工匠掌握了把上述块炼铁渗碳制钢的方法:与木炭中在900c以上长期加热或锻造时在木炭中反复加热,碳渗入铁内,成为钢。此后,“百炼钢”工艺形成,多次的反复锻打使钢中碳的均匀性逐渐改善,钢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西汉中叶以前,锻件与铸件分别用块炼铁和生铁作为原料。(原因是块炼铁熔点较高,不易熔化浇铸;而生铁孔隙率高,机械性能差,不适用反复的锻压。)

西汉至东汉早期,出现了炒钢技术:将生铁加热成为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并进行搅拌,利用铁矿石或空气中的氧进行脱碳,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和熟铁。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初四!特别感谢帝国联邦皇帝、阅起文点纨绔二世祖太子爷、广州积土为山、土圭等书友在春节期间每天不间断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