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好养士的安乐公主不同,太子身边并不怎么喜欢养所谓的奇人异士。据柳长安所知,曾经的太子是个本分木讷乃至有些暗弱的人,虽然在东宫一派人看来,这是仁君的特征,将来必能开创一个盛世,但是对于旁观者而言,只看到了这人的软弱无用。
可是太子毕竟是皇后所生的惟一男丁,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之事,即使暗弱一些,也没什么要紧。直到数年之前,太子一次意外落水几遭不测,被救之后的他,却似乎变了一个人。
一向安心读书的太子,据说遭遇这次溺水危机后,心性大变,原本一心向学尊师重道的他,开始与先生疏远,甚至公开斥责儒家为误国之学。一向教授太子读书的翰林詹事,与太子师生情谊甚笃,但却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悬梁自尽。只在尸体上留了封遗书,请求太子安心向学,回归正道,以祖宗基业为念,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可沉溺于旁门左道,辜负天下之望。
身为储君,却逼的恩师尸谏,这于太子而言,自然是极大的污点。如果不是他是先皇后惟一子嗣,仅此一件,大臣们就可以建议废了他的太子位。虽然事后太子也开始读书,不再发表儒家害国的邪说,但是其表现,始终与人们心中的储君相去甚远。
他并不肯养士,反倒是和工匠结交,那些地位卑下的匠人何德何能,与一国储君平起平坐,往来交际?单这一条,就已经是离经叛道。除此以外,太子还不惜重金,研究些古怪玩意,据说京都郊外发生的几次爆炸,死伤人命十几条,都和太子脱不了干系。
最为忌讳者,就是太子口无遮拦,两次向皇帝请令要编练新军,出征北蛮。皇帝春秋日高,太子这个时候要兵权,这显然是触动了红线。朝中不少持重老臣,不等皇帝开口,已经抢先驳斥太子,甚至当面顶撞。这些人并不是真的反对太子,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因为支持太子,担心皇帝动怒的惩罚太重,才主动跳出来先表明态度,堵住皇帝的口。
屡次犯了大忌的太子,依旧可以走到今天,除了嫡长身份外,最大的助力,莫过于这位看上去醉眼惺忪的醉仙东方白。
有人说其是皇后给爱子留下的暗棋,也有人说,这是皇帝为太子准备的真正辅臣,也有人说,是太子自己前往深山,几度亲顾而请出的臂膀。不管其结交的过程或原因为何,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位醉仙成为东宫的幕友之后,太子那边的势力,才真正有了些起色。
工匠继续结交,但是一些读书人也开始成为太子的门下。那些试验变的有章法,不再是胡闹,而且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又建立了几家工坊,让工匠们从只能消耗财力的人,变成赢利工具,形成了良性循环。太子在读书人心中的形象,也随着他资助寒门士子,兴建书院等举动逐渐逆转。
京城里一些权贵子弟,世家大族,也渐渐成了太子的朋友,一度黑如煤炭的储君,这两年里渐行渐顺,重又回归正道。朝堂上坚定的倒太子派,在东宫屡次试图和解无效后,也果断出手,将为首几家被斩落马下。
这几个家族的规模都有限,立场偏又坚定,是极好的试刀石。倒台的过程迅速,牵扯又不大,让那些家族的盟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立场去援护。用的全是堂堂正正的朝廷手段,堂兵正阵,势无可当,让一干老谋深算的大臣,也不得不佩服太子殿下身边果有能臣辅弼。据说把事情做的这般漂亮,正是这位酒仙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