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孔雀笑看了那人一眼,没有说话。
规矩他当然懂,但先来后到这时却是用不上。
这里先来的人多了,就是这人出价,也不是多么有诚意。
再说,谁先上手,才算是谁的生意,现场可没有一个上手的,所以韩孔雀自然要先下手为强,只有把古玉拿到了手里,才有了主动权。
到时,要是古玩行里的几个老家伙来了,也没法从他手里截胡。
那摊主更是干脆,韩孔雀刚说完,他就直接把那块古玉塞进了韩孔雀的手里。
韩孔雀刚刚接触到这块古玉,立即感觉到一股不一样的感受,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滑腻,如抚凝脂。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说的明白点,就好像是摸到了美女那细腻的肌肤,感觉只有一个词来形容,舒服。
拿着这样的古玉,却给人一种抚摸鹅卵石的感觉,要知道鹅卵石之所以摸起来那么顺滑,可是因为成千上万年流水的冲刷,让鹅卵石的表面变得极其光滑。
而这块古玉却根本不可能经过流水冲刷,它之所以能够给人这种感觉,绝对是因为本身的质地比较紧密,所以才会让人感觉这么顺滑,从这里也能判断出,这块古玉的质地应该很好。
韩孔雀借着古玉散发出来的淡淡光辉,很清楚的就看清了古玉的情况。
从这块残缺古玉的形状看,它完整时的体积应该不小,韩孔雀能够推断出,这是从一块大型玉璧上断裂下来的,虽然不能完全推测出玉璧的大小和形状,但其体积肯定不小。
这样的一块玉璧,不可能是籍籍无名,这让韩孔雀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看着玉璧简洁的雕刻手法,韩孔雀心里猛然一动。
这块玉璧上面雕刻纹饰不多,大多数是饕餮纹,但这些饕餮纹却是最简单的,只有寥寥几笔,就完美的刻出了几个饕餮纹。
在饕餮纹的中间,有几条狭长的线条,这些线条带着一些弧度,好像是简化了的龙纹。
龙纹,玉璧,这些都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可以拥有的,就像和氏璧,就算是普通人发现了,最后也会落入王侯的手中,这块玉璧肯定也不可能是普通人的。
虽然韩孔雀没有见到过和氏璧,但这块残玉组成的玉璧,其质地这么好,再加上发光这种特点,其珍贵程度就绝对不会比和氏璧差,而能够跟和氏璧媲美的玉璧,在历史上就有那么一个。
垂棘之璧在古代是人们的垂青之物,但是两千多年来,只知其名,不知其物。
多少年来又无人见过它的真面目,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垂棘之璧是何种材质,至今尚无人作任何解释。
从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来看,“晋之垂棘”与“梁之悬黎”有可能为夜明珠一类的宝物。
也有人从《墨子》中的“三棘六异”推断,垂棘璧可能是三种不同形态或六种各异的颜色。
这些特点,除了颜色,都跟历史记载的垂棘之璧相同。
垂棘之璧由晋国灭赤狄时所得,比和氏璧还早,被称作“中国第一美玉”。
公元前六五八年,晋献公为了灭掉有着同盟关系的虢国和虞国,采纳荀息的计策,拿晋国的宝物垂棘之璧和屈产良马向虞国进献,要求借道讨伐虢国。
虞国信以为真,放行通过,不料在晋军返回的途中,顺带也把背信弃义的虞国消灭了。
但很快,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垂棘之璧在国乱中丢失。
其后,“垂棘之璧”不见下落,史书再无任何记载。
金代皇帝完颜亮曾掘地三尺苦心寻找,但一无所得。
作为曾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宝物,它的命运,最终还是和大多数春秋文物一样,淹没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谁也不再知道它的下落。
这一段历史典故,很多人都知道,却没有多少人注意里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垂棘之璧,要知道这可是比和氏璧还早的中国第一美玉,但“垂棘之璧”在哪里则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解释。
“垂棘之璧”受到古人如此之垂青,但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只知其名,未睹其物,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至于“垂棘之璧”是何种材质,至今尚无定论。
后世专家学者倾向于一种珍贵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