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防不胜防(1 / 2)

都市藏真 疯神狂想 1817 字 3天前

龙云号内,在吃水线以上,原来被炸开的那处船底,被改装成了一座小型的内部船坞,船坞里面的海水,跟外面持平,也就是跟船体的吃水线持平。

所以,就算打开了船坞的入口,海水涌进来,也不过是充满船坞。

之所以有这种设计,完全是因为那些仿真鱼的原因,虽然仿真鱼现在没有体型超过十米的,不过体型超过五米的却是比比皆是。

而龙云号设计最大装在的仿真鱼在十五米以上,所以在三百多米长的龙云号上,开出一个来了一座二十米长的船坞,虽然入口只有五米,不过,小心一点,那艘潜艇还是能够直接开进龙云号的。

又演示了一次近距离爆炸之后,那艘潜艇老实了很多,但他们却又不肯投降。

他们以为龙云号这艘货船,除了事先布置的的水雷,就再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要他们躲过雷区,逃走还是没问题的。

但事实是残酷的,当韩孔雀他们把吸附在潜艇上的两个磁性水雷,给他们看了之后,这艘潜艇上的船员,立即怂了。

这毕竟不是一艘专业的战斗潜艇,所以,两枚磁性水雷吸附在了潜艇的外壳上,他们居然没有发现。

知道自己的生死,只是在别人的一念之间,潜艇上的人员,再也没有了抵抗逃跑的想法。

当那艘小型潜艇完全上浮之后,韩孔雀等人同时呆了一呆,因为这艘小型潜艇要比他们想象中的大了不少。

这艘小型潜艇艇长34米,,吃水3.2米,甲板至指挥台围壳顶部高2.5米。

幸亏艇宽只有3.8米,吃水也不深,所以就算他有34米长,也不过是把盛放仿真鱼的舱室灌上水,变相的加长一下船坞的长度就行了。

潜艇开入船坞之后,韩孔雀立即命令全速航行,而周围海域能够回收的仿真鱼立即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布置在龙云号的航线上。

至于大量仿真鱼监视器,其速度绝对比龙云号要快,只不过这些监控器的续航能力不行,所以要经常回到龙云号更换电池。

不过,由于这些仿真鱼监控器都是小体型,所以每更换一次电池,都可以在水下工作三天,只有快没电时,它们才返回龙云号,更换电池。

就在韩孔雀他们全速航行了几分钟后,三百海里之外的一条仿真鱼反馈会信息,有一艘驱逐舰闯入它的监控范围。

“真的是一艘驱逐舰,它的航速很快,我们是跑不过它的。”张向月脸色难看的道。

姜山看着传回来的画面道:“这是一艘里德号导弹驱逐舰,满载排水量:6200,速度:28节,我们确实跑不过它,不过它是沿着我们的航线走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他紧追不舍,我们是一次性击沉它,还是警告一下。”

“他装载的什么导弹,能够打多远?”韩孔雀问道。

张向月苦笑了一下,直接把他找出来的关于里德号导弹驱逐舰的资料给韩孔雀看。

里德号的舰首有一门ak-100型100毫米舰炮,用于对付水面和岸上目标,射速60发/分钟,射程15.2千米(8.2海里)。

舰炮后方是一座舰空导弹单臂发射架,用来发射sa-n-7舰空导弹,发射架下有一个旋转弹舱,可以存放24枚导弹,sa-n-7导弹最大射程30千米,是里德号的主要防空武器。

里德号在舰尾还有一座舰空导弹单臂发射架,阿三打算将来用“三叉戟”防空导弹替换sa-n-7,“三叉戟”由印度自行研制,射程50千米。

在舰空导弹发射架的后方,有两座rbu-6000型12管反潜火箭发射架,火箭弹的战斗部重31千克,射程6000米。

舰桥上方有两部火控雷达:前方近似于板状的是“板片”火控雷达,用来控制舰舰导弹;后方圆形的是“鸢声”火控雷达,用来控制100毫米舰炮。

舰桥两侧的主甲板上,分别有2座kt-184四联装发射装置,用于发射ss-n-25反舰导弹,这种导弹从发射到目标区用惯性制导系统制导,末段用主动雷达寻的系统制导。

导弹的飞行速度为0.9马赫,最小射程5千米,最大射程130千米,弹头重145千克,舰上所载16枚导弹可连续发射,两枚之间的间隔仅为一秒。

这种亚音速导弹是该级别中最好的一种,性能优于美国的“鱼叉”。

里德号还有潜力增加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从而使ss-n-25导弹的总数增加到24枚。

看完里德号的详细数据,韩孔雀松了口气:“全速前进,我们不用理会这艘驱逐舰,只要他们的飞机飞不到我们的头顶,我们就安全无忧。”

“怎么会?这艘船很快就会追上我们,以它的武器系统,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张向月道。

看到张向月和姜山,全都一副不解的样子,韩孔雀哈哈大笑着道:“这艘驱逐舰上的导弹,最远射程才一百三十千米,也就是一百海里的样子。

而我们的警戒范围可是有三百海里,在这个作战半径之内,恐怕也只有飞机能够攻击到我们了,所以,只要这艘驱逐舰进入我们的监控范围,我们就攻击它,最少也要让他的速度降下来,如果攻击了一次,它还是不依不饶追逐我们,那就再给他个更厉害的教训。”

“已经进入三百海里范围之内了。”姜山指着监控画面道。

“只要进入三百海里范围之内就攻击他,这艘船上还有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的作战半径可是两百多海里,如果不小心,有可能阴沟里翻船。”韩孔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