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明星称王(1 / 2)

星光灿烂的斯台普斯中心,一个盛大的出场仪式过后,东西部首发的明星球员全都站到了球场中央。

东部队这边,李恪和罗斯站在了后方,两侧是乐邦和小斯,顶在前面的是火花。

西部队那边,科比和保罗站在后方,两侧是瓜瓜和小杜,顶在前面的,却是邓肯。

没错,就是邓大爷。

西部队原本的首发中锋是大姚,但大姚注定没法上场,之后就顺延到了安猪。

结果全明星前,安猪伤了,首发中锋得换人,联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波波维奇。

波波维奇想都没想,选择了邓肯。

就这样,斯台普斯的最中心位置,邓大爷和火花的跳球对决。

嘀的一声哨声响起后,悬念是没有的,火花带着巨大的优势,拨到了篮球。

一片欢呼声中,2011年全明星周末的正赛就此开打了。

作为控卫,罗斯当仁不让的控住了球,迅速的推进到了前场。

东部队前场拉开,李恪和乐邦一人一边,都很直接的伸出了恬不知耻的手。

“果然,这家伙是东部队内唯一不稳定的因素……”

乐邦已经习惯了大包大揽的打法,开场他要球要的天经地义。

但,篮球下一秒却出现在了李恪的手中,这就是赛前他和罗斯说好的结果了。

乐邦满脸问号,只能看着李恪另一侧持球,指挥着他的队友全员拉开。

对位防守李恪的是科比,开场,科比必然是认真的。

李恪没有轻敌,他侧身靠住了科比。

斯台普斯中心,一片“defense”的呼声响起,气氛已经很火热了。

一片火热之中,李恪一个转身,假意背身,实际迅速的继续转身。

转身接转身,李恪就这样用一个差不多270°的转身,抹过了科比。

科比的防守已经很认真了,但李恪的这波爆发,是他猝不及防的。

冲到近框范围,李恪顶着邓大爷几乎等于没有的干扰,把球抛出。

唰——!

“球进了!”

“谢尔顿抛投命中,东部队首开记录!”

球进的那一刻,斯台普斯是没什么反应的,因为李恪正面击溃了科比的防守。

艾玛罗伯茨也很安静,不再像两个月前的那场圣诞大战那样聒噪了。

因为她和瓦嫂交流过,已经明白,作为球员家属,场边观战时应该闭上自己的嘴巴。

安静的斯台普斯,就只剩下李恪一个人捏拳庆祝。

西部队后场开球,炮哥一路把球控到了前场。

全明星mvp,炮哥本就不大感兴趣,08年他还拿过一个,兴趣就直接没有了。

近几届全明星,炮哥一直都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传球工具人,这场正赛也同样。

控到前场,他就一个传球,给到了科比。

这波就是“成全”,开场李恪打进一个一对一的抛投后……

科比已然认为,他和李恪的一对一,转到了全明星正赛的赛场上。

没有挡拆掩护,科比打得很简单,一个突破,直直的朝着篮下冲去。

李恪也认真了,他知道,这场比赛的乐邦已经不足为虑了。

倒是对面的科比,不防一下他,让他投开了,西部队赢下这场比赛,李恪的得分再怎么多,也没卵用。

于是,认真的李恪把科比拦在了罚球线附近。

科比也顺势一个急停,就这样出手了。

哐当——!

全明星的赛场上,打铁的声音其实是有些刺耳的。

作为东道主,科比的表现让斯台普斯沉默了。

火花抢下了篮板,后场,罗斯、李恪和乐邦都在等球。

结果,火花选择了最不得罪人的罗斯。

但罗斯控到前场,还是把球交给了李恪。

乐邦懂了,他直接叉着腰站在了弧顶左侧的三分线外,一个很标志性的动作。

正面,李恪对科比的单打同样标志性。

一个从弧顶开始的背身单打,碾着科比冲到了近框区域,转身一个低手上篮。

唰——!

就这样,李恪开场两连中,手感即便不热,现在也热了。

西部队的回合,还是科比对李恪的单打。

全明星的赛场上,真正高情商的打法就是全力进攻、防守放水。

但前两个回合,科比的防守都认真了,想赢的李恪也不能让。

还是一个很认真的防守,拦住了突破的科比。

科比再次中距离急停,抬手一个标志性的后仰跳投,哐当一声继续打铁。

东部队的进攻,乐邦继续三分线外叉腰。

李恪却缓了一波,他钻到了底角,把赛场留给了罗斯。

罗斯紧接着一个急速的突破,一合之间过掉了保罗,冲到篮下上篮得手。

开场,东部队就这样打出了一波6比0。

乐邦叉了三个进攻回合的腰,科比两连铁。

高处看台的包间里,大卫斯特恩察觉到了不对,23和24一个打酱油,还有一个彻底的坑了西部队两个回合。

进球的是07届和08届的球员,时代变了?

接下来的比赛,西部队的进攻,科比也缓了一波。

小杜顶着乐邦的防守,投进一个,帮助西部队打破了得分荒。

东部队的进攻,李恪穿插着又打了一个,这回是中距离的急停出手,唰的一声继续命中。

手感已热,进球的难度已经是大大降低了。

西部队的进攻,球权彻底分散。

东部队的进攻,李恪时不时的让一个球出去,但大部分的球权,还是掌握在了李恪手中。

乐邦偶尔接球打一个,还都被认真的小杜防住了。

打着打着,乐邦就急眼了。

第一波官方暂停,回到场下的板凳区域,乐邦很直接:“这比赛真踏马没意思,换我下来吧,道格,我踏马不想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