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卷毛 第58节(1 / 2)

***

不能学习,那就玩别的。

天线能收到信号的只有几个台,还是靠有线收看的地方台最热门,没新闻、更没广告。每晚七点开始,连续放四集电视剧,简单直接粗暴。

《加里森敢死队》。

中央台放了十六集停播,也不知道地方台哪个傻大胆,找齐所有资源,把剩下的十集给放了。

安景云看了两集,突然警惕心大发,这这这……主角是山上下来的罪犯,不适合孩子看。

于是孩子们改看名著。

前苏联老大哥家出的尽是长篇大论,《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日本的《细雪》也是老厚一本,打开一看,好家伙,二姐37岁,三姐33岁,最小的四妹29岁。

徐蓁偷工减料看了几天,翻到《静静的顿河》描述妇人刮宫的一段,吓得面青唇白。她拿去给安景云过目,成功地让亲妈当晚没吃饭,以及取消了多读名著增长文化的计划。

还好有爷爷的“奖学金”悬着,该练的字仍然练着,该画的画也画着。这些徐蘅弄不来,但她也有办法,在老太太指点下钩电视机罩子-没成功,歪歪斜斜的拿不出手;改为钩茶杯垫,成了,一套六只,奉敬给爷爷用。

安歌没折腾,直接照书上写了幅对联:“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

虽然顶着小孩子的壳,芯不是了,淡定。自家的亲爷爷,写几个端正大方的字就行。

冯超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准备,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准备,悄悄问了安歌。安歌教他,写篇文章,咏水仙、咏茶花、再不行咏阳台上那几根大蒜苗也可以。爷爷骨子里还是文人,业余喜欢写七律,指着青松白雪的咏物言志。

至于写得怎么样呢,四平八稳还是有的。安歌觉得这大概就是基因,作为亲孙女,她写的文章也是咳咳不好不坏。

冯超想了半天,写了篇咏水仙,开头用的郭沫若的诗,“只凭一勺水,几柱石子过活”。

安歌能说什么,时代、时代!按照课本上的范文画出来的葫芦,脱不了瓢样。

多出来的时间,打牌。

安歌教大家玩“找朋友”,这是斗地主的一种,三打二,不固定对家。

第五个人是谁?方辉和何明轩。借着帮老师传达新课和作业的名义,两人天天来徐家打牌。

何明轩是安景云同事的儿子,红星小学常年的年级第一,仅比方家二哥差那么一点点的存在。方辉是跳级生;冯超缺了一个月的课,期末还是满分。挤在一堆学霸中打牌的徐蓁,天天被削得不能升级。别人都打第二条龙了,她仍然停在小二小三。

不好意思继续“欺负”她。

安歌建议教学打牌。

先减少到一付牌,自己手上有的,别人出的什么,按照逻辑别人手上应该有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记牌和推算概率,一圈牌出完,要知道和算出所有牌的去向。

徐蓁,倒,卒(并没有),还是比较坚强地熬过第一关。安歌降低标准,让她记住10以上的牌,把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

何明轩和方辉嫌太简单,又开了棋局。一边打牌,一边下棋,两不误。

他俩没来的时候,也有别的玩法,二十四点。

任意抽四张牌,用加、减、乘、除把牌面数字算成24。

害得徐蓁白天晚上都在记牌算牌,两只眼睛快成蚊香圈了,发自内心地感慨,“你们累不累啊!”

还真不累。

安歌把阿城的《棋王》讲给徐蓁听。世间万物皆有规律,一个人的头脑、专注能力,心理学一直在研究,只要方法对,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无法想象的潜力。

徐蓁听得一头露水,“小说也有模式?”

名著……安歌没到那个高度,无话可说,但徐蓁最喜欢的琼瑶阿姨,还是可以研究的。

女主相貌清秀,内心戏多(误),拥有丰盛的心灵;男主更爱楚楚可怜的女主,在一红一白两朵花之间选择更需要他的。

相遇、相识、相知,到几万字的时候应该有误会了。误会是解开还是加深,取决于这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

几天后,徐蓁有了一篇小论文,《读完几十本琼瑶小说后,总结出来的言情小说写法》。

“可以试试自己写一篇。”安歌怂恿她,“喜欢哪种男主?”

徐蓁扭捏了一下,“会做家务的,脾气好的,经常表扬孩子的。”

安歌,……

你想找的是一个好爸爸吧?

因为忙着教徐蓁如何分析她最爱的言情小说,安歌连打牌都顾不上了,把另两个小伙伴急的。

这天,方辉抱着一大包东西一溜烟进了徐家。

锁上小房间的门,解开一看,麻将!

厉害了。

连老太太都吓了跳,得有二三十年没摸过了。

不过,安景云的家训是麻将不准进门,这可是不务正业、贪玩误事的祸根代表。

“哪来的?”安歌抓起一只牌,竹子做的,小巧玲珑。

“我爸的朋友要回老家,带不走的都给我家了。”方辉解释了一句,眼巴巴看着安歌,“你说过麻将的变化更多,不容易算概率,我一直想试试。”他也抓了一只牌在手上,摸索着牌面的花纹,“怎么玩?怎么才算赢?”

安歌大致讲了下麻将的规则。想当年,她也曾经是赌王一系列影视剧的小粉丝,自学成才研究了各种玩法,迷得不要不要的。没料到事过境迁,她现在只想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