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雪上加霜(1 / 2)

新书 七月新番 2360 字 2天前

(早上这章一概延迟到9:00左右,原因:冷,困,起不来码字)

……

“李能太急了。”

大冷天依然穿得厚厚,坐在漳水边钓鱼的西门延寿也听说了西北三县粮食被山贼所劫之事,只摇头下饵道:“在内黄折了一肱后,他不甘心,非得要胜第五伦一场,竟行此冲动之事,这下,郡大尹恐怕要怀疑到李氏头上。”

上次李能来西门氏,暗示他两家应该联手遏制郡尹扩张权势的危险行为,叫第五小儿知道,魏成是由李氏、西门氏说了算!

就像两家过去数十年一直联手对付空降二千石一样,西门氏饵之以蜜糖,李氏胁之以匕首,豪右的联盟总能取得胜利。

“可这次不同。”西门延寿觉得,是时候对儿子、功曹西门平阐述一下他对这场争斗的看法了。

“且不说第五伦曾易名姓入城,有胆有识,其肱股左右马援、耿纯皆名望士族子弟,或为联姻,或为朋友,甘居于下,说明第五伦才干不俗,不能用对付庸官的法子去针对。”

“就论这混乱的世道,实在不是魏成内部自相残杀的时候啊。”

这就是西门、李两家姻亲之间的根本分歧了,西门延寿认为,如今天下乱象频生,为了保护魏成郡各家豪强的利益不受外来的王师、大盗、叛军侵犯,他们需要一个台面上的领导者在位,如此方能凝聚全郡之力。

这位领导者得强势,又能合作,第五伦基本符合西门氏的要求,做事雷厉风行,内含谋略,上任不过两个月,便在死水里硬生生凿出了活源。

而从第五伦“内朝”的成分看,既有寒门士人,但更多的还是豪强子弟,甫一下车便祭拜西门大夫庙,给了西门氏一个好印象。

西门延寿倒是很乐意和第五伦合作,然而李家完全不这么想。

在武安李氏看来,西门氏这是妥协,是退让,是绥靖!

“李氏究竟想做什么?”西门平疑惑地询问父亲,李能这么着急与第五伦对抗,用意何在?明面上,他家的利益并没有受损啊。

“因为李能心怀大志,眼看世道混乱,他想要一个由魏郡人控制的魏郡,说白了,也就是李氏操持的魏郡!”

看惯了空降的外来大尹的非蠢既坏,有底蕴的豪强很难不生出这样的念头:我上我也行!

“但李能兄弟,有这样的器量么?”

西门延寿摇头:“从战国时起,李氏的眼光和运势,就一直不好啊。”

比如始祖李牧,赫赫有名的大将,北击匈奴,西挫强秦,最后却被昏庸的赵王所杀,死于佞臣郭开的阴谋之下。

而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接二连三投错人,最后被韩信牵连,导致折腾半辈子也没捞到什么功勋,灰溜溜回了老家,让李氏只能为一土豪。

所以在西门延寿看来,武安李氏简直和他们的同姓李广一样,偏执爱激动而数奇。

西门平了然:“如此说来,我家要帮第五伦?”

西门延寿摇摇头。

“还是帮李氏?”

“谁都不帮?”

儿子一连说错三次,让西门延寿不耐烦了,提起鱼竿到:”且让他们斗着吧,要分出胜负其实也快。”

“谁赢面大,咱们帮谁!”

“和过去三百年间,邺城从魏降赵,从赵降秦,再随赵举事,最后降于汉,又易帜从新一样,不管谁赢,西门氏都能跟着一起赢。”

……

而郡府之中,虽然已经猜到了那六千石粮食被劫,乃是武安李氏所为,然而第五伦却暂时动不了他家。

“若是在太平时节,倒是简单,将李家打成叛逆,直接一封奏疏送至朝中即可。”

强大的中央王朝自能天降正义,派遣绣衣使者调郡国兵,助二千石铲除太过嚣张的豪右。

可现在第五伦却不好召帮手,毕竟三岁小儿都知道,王师之害,甚于盗贼,一旦引狼入室,他们能帮你把全郡一起祸害成白地。

而李氏也忌惮于此,小打小闹没人管,但闹大了,他们也不敢直接跳反吸引朝廷大军进剿。

这是一场第五伦不方便呼叫外援的游戏,他只能在魏郡内部一点点合纵连横,等到马援在内黄练出上千兵卒来,形势将大为改观。

在此之前,第五伦连郡府的门都得少出,得当心李家孤注一掷玩斩首行动,就像在新秦中,张纯对董喜做的那样。

第五伦现在还得不表现出对李氏的怀疑,他必须等待一劳永逸的机会。

就在这微妙的局面下,朝廷诏令终于到了!

“李焉流言赵魏,惑众河北,忠臣孝子莫不奋怒,克奴伯伦为使,智勇谋划,李焉受缚,所征殄灭,尽备厥辜,冀土咸宁。”

“今策第五伦为‘讨逆侯’!”

第五伦就这样又升了一爵级,但和前汉金贵的列侯相比,这大新的猴也忒不值钱了,既无实封,说好的茅土实禄也到不了手里。

而作为辅助第五伦平逆的功臣,马援、耿纯二人都被王莽封为“男”,第五伦在诏书里表示希望让马援作为县宰,分豪右之势的请求也得了准许,假宰转正。

因为前任郡丞、属令都因牵涉叛乱被撤职的缘故,诏书里还让第五伦举荐一个有功之人,作为六百石郡丞协助他治郡。

当然,郡里真正的二把手郡属令(都尉)是肯定要中央另派的,且按照王莽制衡臣下权力的习惯,一定是第五伦不熟的人,现在大概还在路上,郡里的军政大权,还是要第五伦一把抓——可他抓到手其实只有一把鸡毛。

所有人都以为,这郡丞一职,肯定是耿五官囊中之物,倒是知道内幕的耿纯笑而不言。

最后这郡丞一职,落到了一个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