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坛县衙(1 / 2)

明兴天下 龙城客 1668 字 25天前

自从小道士张礼真品尝过土豆之后,就牢牢记住了它的味道,蒸煮的,爆炒的,油炸的,烩的,太神奇了,张礼真从来没有见识过同一样一种食材,经过不同的烹饪方法,竟然有这么大的味觉差异,徐铮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再次上升了一大截。

看着眼前一盆金黄的油炸土豆条,张礼真的口水不受控制的流了出来。

“薯条,我的最爱!”徐铮故意当着张礼真的面,捏了根,塞进嘴里。

张礼真再也抗拒不住诱惑,不自觉间用上了师傅传授的“流云手”,抢过一把薯条,塞进嘴里。

饭后,徐铮装满了半袋土豆,外加数个玉米棒,招呼了张礼真,一起送到县衙。

县衙坐落在县城正北,位于拱极门(今丹阳门)和朝天门之间,和县衙并列的是圣庙。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道照壁,白墙青瓦,后面伫立着一座牌坊,上书“忠廉坊”三个大字(据《金坛县志》载,没有牌坊,此处为笔者虚构)。绕过照壁,走过去便是县衙的头门。说起来是门,其实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物。上层是木制的阁楼,既是鼓楼亦是谯楼(谯通瞧,瞭望的意思),悬挂着一块牌匾:金坛县署。整个阁楼三开间,装着六扇窗户,底层厚厚的青砖墙开了个门洞,兼做大门,大门两边是长长的边墙,衔接着尽头拐角处的两座房屋,东班房和西班房,最后边墙沿着班房,两侧呈八字形各自向南延伸。

徐铮看着眼前的窗户和“八字墙”,暗笑道:难怪大家常说“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同时也明白了“六扇门”的由来。

朱漆厚木门大开,两侧柱子上写着一副正楷大字的对联:天听既民听,天视既民视;人溺若己溺,人饥若己饥。

徐铮看着,这应该是杨知县亲笔书写,不愧是进士出身,字体厚重大气,笔划端庄有力,如果放在后世,绝对是书法家一流的。

徐铮和张礼真边走边看,只见八字墙临近头门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布告。徐铮眼尖,恰巧看到一则杨知县的判词:夫妻反目,常事;两邻首告,生事;捕衙申报,多事;本县不准,省事。(出自清褚人获《坚瓠集》),徐铮不由得笑了起来,谁说古人呆板的!

围墙上有一大块地方特别地显眼,“圣谕”两个大字,远远地吸引了徐铮的注意力,于是徐铮靠近了点,上面写着: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看来这就是有名的“圣谕六言”,据说是太祖朱元璋亲口所言,甚是亲民。

旁边还有几道圣谕,徐铮大体看了下,其中一道是正德十四年的:二月,说与百姓每(们),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三月,说与百姓每(们),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四月,说与百姓每(们),都要种蚕养桑,不要闲了;五月,说与百姓每(们),谨守法度,不要教唆词讼;六月,说与百姓每(们),盗贼生发,务要协力擒捕;七月,说与百姓每(们),互相觉察,不许窝藏盗贼;八月,说与百姓每(们),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九月,说与百姓每(们),收了田都要撙节积蓄;十月,说与百姓每(们),天气向寒,都要上紧种麦;十一月,说与百姓每(们),遵守法度,不许为非。(引自沈榜《苑署杂记》,)

朱明王朝的最大特点是第一代当权者起身布衣,乃至后代文化程度大都不高,说话时候总是地方话和官话混为一谈,文言文夹杂大白话,偏偏还很自恋,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朱明当政者的亲民和草根情结比较重,和秦嬴、李唐,赵宋等相比,朱家皇帝的文化修养普遍偏低,最著名的莫过于太祖朱元璋的朱氏普通话。徐铮后世在网络里偶然间看到一个关于太祖朱元璋传说的段子:话说朱元璋碰到地方官问怎么处理倭寇来袭,于是太祖大笔一挥,写了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属于传闻,写在这里,姑且博君一笑,勿考据。)

徐铮看着榜文,内心也是蛮佩服朱家的皇帝们,为了所谓“教化为先”的基本国是,大多数圣旨内容尽量用白话文写成,从而更方便百姓传颂,为君为民,的确是没有一件容易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