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白银帝国(1 / 2)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3022 字 1天前

根据刘钧的意思,四海钱庄连夜开工,赶印了两千万债券出来。这批债券给户部加盖印章之后,又送入了四海银行。

四海银行转手把这些天赶印出来的银元券中,取出来两千七百万块,移交给了户部,存入国库之中。

这两千七百万银元券,其中一千二百万是刘钧给朝廷的包税款,两千万税款已经支付了八百万,本来接下来每月付一百万。但现在刘钧让银行直接把剩下的一千二百万一次缴清。剩下的一千五百万,则是朝廷的借款,两千万块借款扣除了五百万,那是总共六千万借款今年的利息。

两千七百万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崭新银元券,存入了国库之中。

“连同原来的八百万,现在朝廷国库里已有三千五百万块银元券。”户部尚书李邦华在总理处会议上相当兴奋的禀报道,若加上预计的一千五百万要收上来的税款,那朝廷今年的国库收入将达到五千万块,户部的国库里还是头一次如此有钱。

“一千五百万军饷,一千万换装和训练费,另外五百万关外增加防御和中原剿匪费用。军费预算总共三千万,这笔款项将优先评估审议,现在大家说下意见。”刘钧开口了。

这三千万的开支,是早先和吴甡、刘宗周说好的。刘钧和吴甡支持刘宗周的继续裁军计划,而他们支持刘钧的借款计划,同时也要支持刘钧的军费优先拔款。

吴甡和刘宗周这个时候都没再反复,三位顾命大臣一致同意这个计划,兵部和枢密院这边当然乐得看见。

有这三千万军费拔款,那么今年一年,兵部和枢密院的日子都会很好过。只要今年不再有什么大的战事。那么这三千万军费预算,并不多已经足够了。

不过如此一来,三千五百万也就只剩下了五百万块。

这五百万块,各部寺开始激烈争夺,各自争到了部份。

好在还有一千五百万的预计税收,让各部不至于那么疯狂争夺。

各部对于再次大规模的精简军队。都没什么反对意见。东北的清虏最近很老实,双方议和后虽然出了上次的边境冲突,但清军很克制,主动忍让联络,化解了这次冲突。短时间看来,只要明军不主动出击,清军暂时不会再犯明境。

而中原的流匪,虽一度闹的很厉害,但最近从中原传回消息。跋扈的河南总兵左良玉已经接受朝廷的调令,移任辽西。现在负责河南剿匪的川湖提督张山和中原提督蔡远,进展顺利,已经向洛阳进军,并夺下了襄城,形势喜人。

“裁撤下来的军队,要如何安置?”

“我提议,在省府州。建立工程营,负责承担各地的基建工程项目。比如修建道路。疏通运河,负责运输货物,修建水利沟渠,以及修饰城池等。这些都需要人手,可以安排他们做这些,如此一来还能免除征收百姓劳役扰民。也让这些退伍士兵有一个工作赚钱的地活计。”

按刘宗周的计划,这次又起码有几十万人裁撤,加上前面的几轮裁军,起码有六七十万士兵先后被裁撤,若再加上原来的百万卫所军户。更加庞大,这些人必须妥善安置。

要不然,就会如这次中原之乱一样,许多安置不当的卫所武官和军户,就会心怀怨恨的加入流匪之中造反做乱。

刘钧对于宋代的厢军制度比较欣赏,这里面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宋代的厢军承担着劳役,使得宋代的百姓不用再承担繁重的劳役,也为宋代的工商业繁荣,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

在各地建立工程营,把这些交通运输、邮传、工程、服役等许多劳役和基建的事务交给他们来做,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朝廷先前对各地卫所屯田的重新核查之事也进行的差不多了,不少循私舞弊、官绅勾结的情况都被查出,重新清理出大量的侵占屯田,我们可以安排部份裁撤的军人去屯田。”

天下的卫所已经都裁撤,卫所原来占据的大量屯田,也重新分给百姓屯田。大量的屯田,将能收取数量庞大的屯田屯租。当初刘钧在湖北改清理整顿的时候,仅郧阳一地的卫所,就清理出大量的屯田。

后来朝廷清理之时,各地出现各种舞弊情况,出了不少问题。但后来朝廷叫停了清理屯田,并派人开始调查。

刘钧入中枢后,便接手了这项事务,他派出了锦衣卫加入调查,使得调查加快了不少,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查出了许多整顿清理过程中,被官商勾结侵占的大量屯田。

现在这批屯田,可以全都再分下去,交给那些裁撤的卫所军户和裁撤的营兵,虽然屯田数量也还有限,但起码也能安置不少的人。

加上工程营安置的那批,已经有不少人可以得到妥善安置。

刘钧也还让名下的那些产业开始招募这些裁撤的工人,再加上往台湾迁移的部份,如果地方上再能吸收安置部份,那么大致能解决好这些人。

大量的士兵、军户裁撤,也正好让那些工坊招募不少做工。

整体上来看,自崇祯十四年以来,大明还是呈现出一片开始中兴的景象。海贸的繁华,关外的稳定,都使得处处出现恢复的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刘钧发现,大明的货币供给依然严重不足。

虽然比之早几年,情况大有缓解。

早几年,从美洲到大明的白银流入商路关闭,紧接着向大明输入白银极多的日本也开始闭关锁国,这使得大明的白银输入量大减。

在经历了万历改革之后,大明是终于确定了白银本位制度。虽说本来应当是银铜复本位制度,但大明的铜钱体系早就因为铜钱不足、私铸严重等情况毁了。

最终大明还是成了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看起来促进了商业繁荣,尤其是当大明开放了海禁之后,随着欧洲人将从美洲获取的大量白银不断的运来东亚。利用欧洲金贵银贱,大明银贵金贱的差别,大肆用白银套取黄金牟取暴利。

欧洲人尤其是当时的西班牙人,他们载着成船的白银,换取大明出产的各种瓷器、丝绸等等商品。

表面上看来,当时的海贸一片繁荣。商人们大赚特赚,朝廷也赚取不少税收,似乎就是百姓也因此赚了不少的钱。

但实际上,大明用辛苦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换来的却是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银子。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大明是吃了大亏的。大明以银为本位制,但大明本身的银却产量严重不足,主要靠从美洲和日本来的白银进口。这使得大明其实完全丧失了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

懂得些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货币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连发行货币的权利都没有,那是相当危险的。

拥有发行货币权,就能拥有两项最重要的特权,一是铸币税。就如刘钧的四海银行,通过把银锭进行融化铸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收取了加工的费用,而且他还通过把八成八的银币做为十成币值的银币发行流通。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收取一笔很高昂的铸币税。

大明在此之前。一直没有铸币,因此也一直流失着这笔丰厚的铸币税。

然后发行货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权,那就是调控权。

在国家经济中,货币的供应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货币供给太多。如宋代的交子和元明的宝钞一样,滥发而没准备金,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扭曲物价,从面损害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混乱。

而同样的,如果货币供给太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如在唐时,就一直存在着钱荒,朝廷甚至不得不以钱帛兼行,把帛当成货币,甚至把谷物、布当成交易货币。这使得交易极为不便,大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崇祯朝之时,就是如此。美州和日本的白银输入一下子停止,每年原本从海外流入两百四十万两左右的白银,加上自产的每年三十万两左右的白银,都才勉强维持。一下子少了二百多万的输入量,立马导致银本位制的大明出现了货币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