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逼上绝路(上)(2 / 2)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117 字 11天前

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一个真正耿直铁面御史,难道,不值得人敬仰吗?

“二位大人请用茶,这是我们仲大人从自家带的”。

三人缓缓落座,程默已走了进来,一只木盘,三杯热茶,恰到好处。

有外人在,他便不再称呼仲逸为“仲翰林”,这声仲大人才是最合适的。

这小子确实够机灵,今日这事,办的确实不错。

这时,一名御史轻轻举起茶碗,端于手,而微微摇头道:“观人与细微之处,一杯清茶,家自带,可见仲大人处事之风严谨”。

另一名御史补充道:‘还有,仲大人办起案来,却三法司、更有魄力’。

相当初,这二位御史,还曾参过刑部的黄侍郎,但每次都能被压下,没想到让仲逸最后给端掉了。

这也算是:殊途同归吧。

见时机差不多了,仲逸决定试探试探。

“二位大人过奖了,这茶本是仲某一个老友所赠,至于这差事嘛”。

略带遗憾,一声长叹,仲逸说道:‘承蒙圣厚爱,我一个翰林,能被委以重任,只是这差事办的……,令人惭愧啊’。

“哦?仲大人此话何意?”。

那名御史不解道:‘听说,仲大人在与鞑靼军谈判时,义正言辞,扬我大明之威,何来一声长叹?’。

仲逸略顿一下,一脸惊讶道:“难道?二位大人最近没有听到一些传言吗?是,关于太子太保仇鸾的?”。

仇鸾?

显然,同在京城,这二位御史,自是听过这个传言。只是初次见面,大家言语还是谨慎些。

二人对视一眼,这才反应过来:‘对啊,仲大人前些日子去大同,不是核查仇鸾吗?’。

“正是”。

仲逸此言,几次一句------两个字,再无其他。

这时,一名御史用极谨慎的口吻道:“听说是,仇鸾贪墨了不少银子,听说,只是听说而已”。

听说而已,无非是彼此间,还不太信任而已。

这层窗户纸,还是要自己来捅破。

“俗话说,这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其实,仇鸾所涉罪名,何止贪墨银两?”。

仲逸左右望望,二位御史显然对他的话,颇有兴趣。

“据仲某此次大同之行所查,仇鸾贪功冒进,讳败为胜,将败报说成捷报。掠夺百姓财物,与强盗无异。为能做宣大总兵、平虏将军,向朝有人贿送财物,无耻之徒”。

言罢,仲逸发出一声长叹,差点将的茶杯打翻。

对一个翰林院的官来说,这已是莫大的愤怒了。

“果真有此事?老朽还以为传言不可信,却不曾想到朝果真有奸恶”。

两名御史几乎同时起身而立:“仲大人,朝廷自有法度,仲大人既插手此事,能否为我们提供罪证一二?否则,弹劾也没有力度”。

要的是你们这句话。

尽管如此,仲逸却依旧面露难色道:“二位大人,都在朝做事,想必你们知道:此事仲某不便出面,朝廷自有论断,圣自有论断”。

“仇鸾之事,说了有些日子了,若圣没有处置他的意思,这些留言早被压下了”。

一名御史叹道:“如今,我们只能参他贪墨一事,至于与鞑靼的战事,圣已嘉奖过他,怕是不好说”。

“仲某正是此意,以此事为契机,多多联合其他同僚,共同来弹劾仇鸾。到时,其他罪证,怕是另外有人要站出来指证了”。

这种事儿,难难在开头。

只要有人站出来弹劾,朝廷十有八九会查办一些人。

三人此商议一番,两名御史果真经验丰富:有把握之事,话不说满,没把握,更是只字不提。

至于人证,他们自会收集。

“二位大人,为免有拉帮结派之嫌,大家不可在同一时间折子,此外,不能众口一词,如此才更为可信”。

仲逸在这二人面前资历尚浅,只能建议道:‘这些,想必二位大人更清楚,仲某只是将心所虑说出而已’。

嗯,仲大人所言甚是。

“拉帮结派、众口一词,自是不能做,身为御史,本有纠察、正风之责。倒也能说的过去”。

那名老御史前道:‘即便弹劾,重臣还要再议,尤其在内阁,有个更有分量的人物,站出来说话,那便再好不过了’。

言毕,二人便起身告辞。

都是明白人,不必再多言,点到为止,多说无益。

送走两御史后,仲逸再次回到屋。此刻,那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好戏,不看了吧?

眼下之事,还需筹划。

拉帮结派自是不许,但若是人少了,也不能成气候。

三法司,都察院有这两位老御史,刑部有樊予,大理寺再找一两个敢于直言者,也不是什么难事。

翰林院虽不及六部职权,但毕竟是自己所在的衙门,即便自己不出面,找两个同僚附议,也可为之。

至于内阁,那个有分量的人物,只能找徐阶了。

徐阶身为内阁次辅,之前与他并无多少来往,要见这样的人物,只能找间搭桥之人了。

而这个人,恐怕也只有袁若筠的父亲-----袁炜,最合适不过。

而袁炜本人,对弹劾仇鸾的态度,也至关重要。